随着欧盟监管环境不断收紧,超八成的在欧中企正感受到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展现出强大韧性。
欧盟中国商会与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的年度旗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不确定性”持续笼罩在欧中企,8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报告显示,受访中企普遍感受到商业环境泛政治化的趋势仍在延续。欧方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使企业陷入“合规迷宫”,因而迫切期待一个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欧盟市场环境,以重建商业信心。
报告强调,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供应链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各方应秉持合作共赢理念,避免将经贸议题泛政治化或泛安全化,坚持以对话应对挑战。中欧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根基深厚,中国企业在欧洲积极参与当地绿色转型、数字发展和创新生态建设,已成为推动欧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建议欧盟在执行经济安全与产业政策时保持理性,兼顾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在欧中企展现出强劲韧性
报告基于为期四个月、覆盖205家在欧中企及机构的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撰写。报告称,尽管面临欧洲市场的宏观经济压力与复杂多变的营商环境,在欧中企依然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适应能力,2024年总体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企业表示今年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其中53%的企业在欧营收实现增长,12%录得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从利润角度看,40%的受访企业利润有所提升,而19%的企业利润出现回落。
展望2025年全年,受访中企普遍持乐观态度,预期增长成为主流共识。62%的企业预计营收将继续增长,仅14%预估营收下降。利润预期同样积极,46%的企业预计利润提升,39%预计保持平稳。
同时,尽管宏观环境仍存在变数,在欧中企对欧盟市场的长期价值依然高度认可。半数受访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表示将减少投入。与前两年的谨慎观望相比,中企在欧投资意愿显著回暖。
报告还表明,中企在欧持续投入运营的核心动力包括在全球建立品牌知名度、欧盟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供应链多元化等。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刘坚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值此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双方经贸关系正经历从“互补性依赖”向“战略性互塑”的深刻转型。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已超越传统出口目的地的角色,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品牌的试金石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核心区。
他进一步阐释,中欧经贸合作在三个维度持续深化。第一,贸易结构呈现“双向跃升”,中国新能源产品与欧洲高端装备形成更强互补。第二,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中企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网络。第三,规则对话需求日益凸显,制度性对接的战略价值超越传统市场准入议题。尽管面临营商环境连续六年下滑的挑战,中企仍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耕欧洲市场。
刘坚东呼吁,中欧双方应创新对话机制,深化理解互信,共同拓展在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期待欧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以公平透明的规则为经贸合作“压舱”,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不确定性”继续成为中企在欧运营关键词
不过,报告也显示,中企在欧经营持续承压,营商环境整体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2025年,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的综合评分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回落。超过35%的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的压力,其中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评分维度看,科研环境、人才环境、数字化发展环境等关键指标继续走低,市场准入壁垒等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尽管部分维度呈现微弱回暖迹象,但整体营商环境尚未形成系统性改善。
报告发现,“不确定性增加”是受访企业描述当前营商环境时使用的高频词。多数企业表示,受地缘政治影响加剧、合规成本高企的困扰,经营决策难度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欧盟以往被广泛认可的“市场规则明晰”“市场活力强”等传统优势,在中企心中的认同度持续下降。
中企还普遍担忧,欧盟不断强化的“经济安全”议程正使政治议题进一步泛化至商业领域,对在欧企业的信心与规划带来冲击。
报告数据显示,90%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审查趋严、市场准入壁垒增高、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等方面。受访企业反映,经济安全议程的泛化使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给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带来实质性挑战。中企呼吁欧盟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保持市场开放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将“安全”概念泛化为隐形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重建政治互信与商业合作信心。
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欧盟审查机制不断收紧,重点聚焦关键基础设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显著增加了中企在欧投资的不确定性与合规成本。调研显示,43%的在欧中资企业因审查机制而暂缓或调整投资计划。
与此同时,中企投资模式正加速转型,绿地投资连续增长,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链,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为当地带来就业与技术外溢的新机遇。
在欧盟贸易工具使用方面,自2023年7月《外国补贴法规》(FSR)正式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涉及清洁能源、机车、安检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这些调查既包括收并购及公共采购类案件,也包括欧委会自行发起的依职权调查。
63%的受访在欧中企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FSR影响,其中12%遭受直接冲击,另有51%认为FSR对商业形象与信心造成无形损害。
在欧盟频繁使用贸易防御工具的背景下,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及后续措施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受访企业称,该措施已对中国车企在欧市场表现、业务规划与信心产生实质影响,同时也引发欧盟内部对自身经济利益与绿色转型节奏的广泛讨论。部分受访中企期望通过“价格承诺”等合作方式化解分歧,降低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根据商务部网站消息,今年6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法国巴黎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会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价格承诺磋商答记者问时表示,王文涛部长与谢夫乔维奇委员围绕电动汽车案进行了专业、深入的讨论,推动该案向妥善解决的正确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目前,中欧双方电动汽车案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但仍需双方努力。欧方提出可同时探讨新的技术路径,中方将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对欧方提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双方指示工作层加紧努力,以符合各自法律规定和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贸易分歧。
报告强调,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应成为深化互信与合作的新起点。在欧中企呼吁,双方应在商贸、科技、教育、文化及气候行动等领域拓展合作,推动高层机制化沟通,重建信任基础。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