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比萨市场,三个品牌,三种命运
创始人
2025-11-12 19:59:05
0

餐饮界的冰与火之歌正在披萨赛道激烈上演。

一边是必胜客全球业务的黯然离场——百胜集团刚刚宣布将对这一昔日的披萨王者启动全面战略评估,出售或剥离已成为最可能的终局。

另一边,达美乐却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门店数量三年翻倍,利润暴涨超500%。

而曾经怀揣“千店梦想”的韩式品牌米斯特比萨,如今已深陷泥潭,在关店潮与司法纠纷中逐渐滑向市场边缘。

三个品牌,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餐饮市场,任何昔日的辉煌都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

01

必胜客全球寻售,

昔日巨头步入战略迷途

餐饮圈的震荡一波接着一波!百胜中国刚完成出售星棒中国股权的动作,其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再度抛出一枚“深水炸弹”。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百胜餐饮集团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抛出重磅消息:正式对必胜客启动全面战略评估,出售、合资或彻底剥离等选项均被提上议程。

这场评估与新CEO的到任几乎同步。2025年10月1日刚刚上任的集团新帅,将必胜客的战略评估作为其就任后的首个大动作,足见新管理层对品牌现状的不满与改革的决心。

昔日的披萨外卖王者,如今在全球市场持续失速。其业绩疲软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市场环境看,餐饮选择日益多元,披萨不再是消费者的优先选项。更为关键的是,必胜客仍受制于重堂食、大体量的传统门店模式,在转向外卖与自提的主流趋势中步伐迟缓。

品牌与产品创新不足也是其面临的挑战。对比其在中国市场每年两次更换大菜单、新品率不低于25%的积极策略,全球其他市场的必胜客菜单被指多年未有突破性创新。

在品牌定位上更是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既想坚守家庭聚餐场景,又希望在快餐外卖市场分一杯羹。

部分地区的经营危机频发。在英国,必胜客的特许经营商在9个月内两次进入破产管理程序,大量门店关闭、员工失业,这为其传统堂食模式敲响了警钟。

财务数据直观展现了困境:2025年第三季度,必胜客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1%,营业利润率下滑8个百分点,成为百胜旗下唯一增长失速的核心品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塔可钟同店销售增长7%,肯德基增长2%。

最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在美国大本营,必胜客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2.6%下滑至2024年的18.7%,将头把交椅拱手让给达美乐。其美国门店数量从巅峰时的7000家萎缩至目前不足2200,关店潮仍未停止。

与全球市场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必胜客中国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韧性——在母公司考虑出售全球业务的背景下,凭借独立运营体系保持了明显的战略定力

这得益于其早在2016年就从百胜集团拆分独立上市的战略决策。根据签订的50年特许经营协议,百胜中国每年支付销售额的3%作为特许经营费,而百胜集团仅保留品牌所有权,无权干涉中国市场的运营

这一“防火墙”结构使必胜客中国在母公司全球战略评估中得以“独善其身”。

市场表现印证了其独立性价值:2025年第三季度,必胜客中国收入同比增长3.25%,系统销售额增长1%,门店数净增158家,总数突破4000

通过推出9.9元入门产品等性价比策略,同店交易额显著恢复,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增幅达17%。

必胜客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绝非偶然,其核心在于一场持续35年的深度本土化改造

1990年北京东直门的第一家店开始,必胜客就踏上了本土化探索之路。早期的“必胜客欢乐餐厅”定位是其第一次成功转型,通过营造欢乐环境、举办节日活动、提供丰富交互体验,成功打开了大众市场。

产品创新上,必胜客中国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从早期的缤纷异国行到如今的超级至尊家族,从烤鸭披萨榴莲披萨,甚至尝试“必胜客+火锅”混合场景,其产品迭代始终紧跟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变化。

2023年推出的“会下雪的披萨”、与故宫联名的“故宫五福宴”,都体现了其对本土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变化,必胜客中国敏锐地构建了标准店+WOW门店+PIZZERIA”的多元店型体系,精准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标准店作为主力店型,SKU丰富,满足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群体性需求;

WOW门店定位“都市食堂”,客单价约40元,精简SKU,通过提高食材复用率实现极致性价比;

PIZZERIA主打高端线,提供59-89元窑炉披萨,满足品质追求型客群需求。

这一店型组合的背后,是必胜客中国对下沉市场的深刻理解。2024年,其新增门店中62%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通过“卫星店”模式降低投资门槛,快速扩张。

支撑必胜客中国快速扩张的,是其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和本土化供应链体系

数字化方面,必胜客所有门店使用整合人工智能系统,实现预估-订货-管理-计划-生产-质检的端到端全系统化管理,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供应链方面,从2018年开始推进本土化采购,云南松露、福建茶叶、陕西苹果等优质农产品被引入供应链体系。这种在中国,为中国的供应链策略,不仅降低成本,更实现了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

尽管必胜客全球业务前途未卜,但必胜客中国凭借其独立运营体系和深度本土化战略,已经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全球市场的成功路径。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跨国品牌的全球背景只是起点,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本地市场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响应能力。

02

米斯特比萨:

从"千店梦边缘人的坠落,

一部韩餐在华兴衰史

比起达美乐的强势进击与必胜客的全球求变,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韩式连锁品牌米斯特披萨处境更为艰难。其起伏轨迹,恰是韩系餐饮在中国市场从风光无限到节节败退的缩影。

米斯特披萨创立于1990年,并与日本“Mr. Pizza JAPAN”达成技术合作,完整复刻了纽约45号街的披萨制作工艺,主打传统手抛比萨。

其引以为傲的核心是“米斯特300原则”:100%手工制作,面团经24小时以上低温发酵;100%精心码料100%筛盘烤制,形成饼皮酥脆、清爽不腻的独特口感。

顶着“韩流”光环的米斯特披萨,曾一度在中国市场扩张迅速。2009年至2012年,作为唯一的国外餐饮品牌,连续荣获大众点评“中国人最喜爱的50大餐厅”荣誉称号。

截至2017年底,在韩系连锁餐饮品牌中,米斯特比萨以132家门店位居第二,风光无限。

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主体为北京米斯特比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属外商合资,法定代表人郑又铉,注册资本600万美元。

早在2013年上海首店开业时,品牌负责人曾豪言“5年内在华开设1000家分店”,其高光时刻在全球拥有约650家门店,遍布中、韩、美、菲等国。

然而,这个特色鲜明的品牌近年来深陷泥潭,困境源于总部层面的系统性失控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2025年,韩国米斯特披萨创始人兼前MP集团会长郑宇玄,因涉嫌不公正交易和报复性营业被拘捕。

据报道,郑宇玄涉嫌在向加盟店供应奶酪的过程中进行不公正交易,从中获利约50亿韩元,涉案总金额高达百亿韩元。这一系列事件对品牌形象造成毁灭性打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韩餐整体模式的失灵。在2008-2016年的“韩流”鼎盛时期,韩式料理凭借韩剧、美妆、综艺的传播,成为年轻人“轻奢、时尚”的代名词。

然而,这种依赖文化光环的扩张模式暗含隐患——一旦文化输出势头减弱,消费群体便会迅速流失。

疫情后,米斯特比萨的困境全面爆发:

消费心理转变:随着国产影视、国潮文化兴起,“韩流”光环褪色,年轻人更追求性价比与地方口味

同质化严重:韩餐装修千篇一律,菜单局限于“老三样”,缺乏创新力

经营压力升级:食材成本大幅上涨,购物中心租金昂贵,人效低下

供应链脆弱:芝士、肉类等原材料依赖进口,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大

法律纠纷和经营异常接踵而至。2024年5月至7月间,北京米斯特比萨公司因4起未履行的劳动仲裁案件,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总金额超8.2万元。

截至2025年,该公司已背负4条司法案件记录及4条被执行人高风险信息,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门店规模急剧收缩。

与此同时,中式餐饮的崛起加速了韩餐的衰落。2024年,中国内地餐饮市场总规模突破5.5万亿元,其中中式餐饮贡献了3.6万亿元的份额,占比超六成。头部中餐品牌通过供应链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在标准化与创新性上取得突破——小菜园建立“中央厨房+冷链车队”体系,实现食材日配全冷链;老乡鸡、大米先生等品牌依托地方风味,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米斯特比萨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当下中国餐饮市场,仅靠异域文化光环已难以立足。

曾经梦想的“千店规模”,在品牌老化、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下彻底化为泡影,成为韩系餐饮在华退潮的典型注脚。

韩餐的空位,正在被更懂中国消费者、更具创新活力的本土品牌接管。这场替代不仅是口味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提升与产业体系成熟的必然结果。

03

达美乐中国以深度本土化实现逆势增长

当必胜客全球寻售、米斯特黯然退场之际,达美乐中国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成为披萨赛道当之无愧的"逆袭典范"

这个曾经因"美式傲慢"折戟中国市场的披萨品牌,如今正以一场教科书级的本土化实验完成惊天逆转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达美乐全球门店网络突破21500家,覆盖90多个市场,单季度净新增门店214家,展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

达美乐在中国的征程可谓一波三折。

这个成立于1967年的美国披萨巨头,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却在最初二十年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即便到2017年达氏股份获得全国总特许经营权后,达美乐依然固守美式经营模式,聚焦一线城市,主推"超级至尊披萨",结果在2019年至2022年间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

其中,自营配送模式导致的人力成本高企成为拖累盈利的关键因素,员工薪酬支出一度占到总营收的43.7%。

转机出现在2023年,达美乐通过深刻的战略反思,开启了一场彻底的"本土化生存实验"

截至2024年底,达美乐中国门店数量突破1008家,全年营收达43.14亿元,同比增长41.4%,经调整净利润暴涨1394.2%至1.31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得到延续。上半年,达美乐中国收入同比增长27%至25.9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激增79.6%至9142万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用户基本盘的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9月30日,会员数已达3290万,过去12个月内新增约1440万顾客,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达美乐中国的翻身密码,藏在其精准的下沉市场战略中。

2024年上半年,其在非一线城市新开设的184家门店创造了15.09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接近一线城市的七倍。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下沉市场战略挽救了达美乐中国的业务。

达美乐摒弃了过去20年固守一线城市的策略,开始向新一线、二线城市及以下市场快速扩张。

截至2024年末,北京和上海之外的新增长市场门店达637家,占总门店数的63.2%。

这一战略调整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沈阳首店创下全球门店首月销售额最高纪录,突破1110万元;西安曲江新区店首月销售额突破37万元;长沙国金街店首日销售额破20万元。

达美乐的成功逆袭,源于其在三个关键维度上的深刻变革:

产品层面,达美乐突破了传统披萨配方的束缚,创新性地将麻辣小龙虾、咸蛋黄、酱辣鸡等本土风味与榴莲披萨相结合,推出中西合璧的创新产品。其2024年推出的"火山"饼底更是成为爆款,通过趣味性造型与本土化口味融合,在活动期间带动披萨销量增长23%,复购率达38%。

运营模式上,达美乐放弃了执念已久的"全自营配送"策略,在成都、武汉等城市的部分门店取消外送服务,转向堂食与外带模式。这一转变使其员工薪酬总支出占总营收的比例从高位的43.7%降至35%,大幅优化了成本结构。

门店策略也发生显著变化。达美乐一改过去125平米左右的小店模式,在二线城市扩大门店面积,强化堂食功能。同时,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设计和本地化营销活动,如成都第1000家门店融入巴蜀文化元素,有效提升了品牌在本土市场的亲和力。

达美乐中国的逆袭,为所有跨国品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生存法则"

首先,本土化不是"中国特供",而是文化翻译。达美乐成功地将披萨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产品上做加减法。

其次,核心优势需要迭代,而非固守。达美乐在坚持"手拍现做"和"进口原料"两大底线的同时,灵活调整运营模式,找到了成本与体验的最佳平衡点。

最后,用"空间换时间"的智慧。达美乐的下沉战略本质上是通过放弃一线城市的部分阵地,换取更广阔市场的增长空间,这种策略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显得尤为明智。

小结:

所以你看完这三个品牌的故事,会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规律:在中国这片餐饮的红海里,过去的辉煌根本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

必胜客全球为什么走到卖身这一步?是因为披萨没人吃了吗?显然不是。你看达美乐和必胜客中国,生意好得不得了。根本问题在于,它既想保住过去那种‘大餐厅’的家庭聚餐面子,又放不下外卖的里子,结果两头不靠,品牌定位模糊得一塌糊涂。

米斯特就更可惜了,空有“300原则”的好手艺,却倒在了总部的内部失控和管理混乱上,这告诉我们,一个品牌的“里子”烂了,“面子”做得再好也得塌。

反观成功者,达美乐和必胜客中国做对了什么?归根结底就四个字——深度本土化。这可不是简单推出个小龙虾披萨、北京烤鸭披萨就完事了。它是从产品、到运营模式、再到供应链的一场彻底革命。

达美乐能放下身段攻入下沉市场,必胜客中国能独立决策搞出9.9元套餐,这都是因为它们真正读懂了本地市场的需求。

所以,这个披萨江湖的沉浮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中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模板,只有深入骨髓的本土洞察,才能活下去,并且活得好。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