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暂停人民币、欧元、日元、瑞士法郎等货币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就连英国人自己的货币——英镑也被暂停,只有美元可以。这就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近期发布的公告内容核心,高度舔美。
给出的理由看似合理,实质却很奇葩
当全球的交易员在11月初打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最新公告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则业务调整通知,更像是一纸来自旧金融秩序的“最后通牒”。
这份注定将掀起波澜的声明宣布:自11月10日起,这家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将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这意味着人民币、欧元、日元乃至交易所所在地的本国货币——英镑。
都将从这一核心金融舞台上黯然离场,美元将成为铜、铝、锌、镍、铅等基本金属合约唯一被认可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不仅如此,伦敦金属交易所还将这一堪称激进的举措披上了“市场化优化”的外衣,声称非美元合约长期成交低迷,维持运行的成本已高于收益。
然而,在这看似理性的商业决策背后,一场关乎全球金融格局未来的无声战争正悄然升级——伦敦金属交易所所陈述的理由,在表面逻辑上似乎无懈可击。
交易所指出:平台上的交易主体早已是美元合约,其他货币占比有限,从纯粹的商业效率角度出发,进行精简似乎合情合理。然而,只需稍稍拉远视角,审视全球贸易的宏大图景,这套说辞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将“没有太多交易量”作为暂停包括人民币、欧元、英镑在内的多种主要货币交易的理由,尤其显得苍白无力。以人民币为例,过去几年间,其在全球金属交易中的使用量实现了接近三倍的惊人增长。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中东地区约有38%的金属长期协议订单,非洲亦有约32%的订单,已经转向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这些鲜活的数字勾勒出一个与伦敦金属交易所论断截然相反的动态现实——非美元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并非缺乏活力,反而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绝非一次简单的业务整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围剿”。根本目的,在于利用伦敦金属交易所在全球金属定价体系中的传统垄断地位(近70%的金属交易基准价参考其定价),来遏制和扼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美元霸权构成的正面挑战。
在当前全球“去美元化”呼声日益高涨,各国对过度依赖美元所潜藏风险警惕性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伦敦金属交易所此举无疑是一次逆势而行——它直接打击了所有希望使用本币进行贸易与风险对冲的全球市场参与者。
强制他们承担额外的汇兑成本与汇率风险,实质上增加了他们逃离美元体系的难度与成本。这种做法,被批评者尖锐地指责为“金融独裁”,它赤裸裸地违背了两方世界长期自我宣扬的“自由选择”市场原则,暴露了话语体系中的双重标准。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全球份额预计会快速下滑
历史反复证明,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维系霸权,往往会在长期上加速自身的衰落。伦敦金属交易所这项旨在巩固美元地位的决策,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的催化剂。
它非但不能阻止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在资源领域结算中的强劲增长势头,反而会极大地激励和加速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与定价中心的崛起与发展。
这其中,中国的上海期货交易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铜期货等品种交易日益活跃,人民币定价的话语权随之稳步增强。
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关键趋势正在形成,那就是“人民币闭环”的构建——中东的石油生产国向中国出售原油并收取人民币,随后利用这些人民币收入购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或金属资源。
这样一个“卖油收人民币→买金属用人民币”的贸易循环,成功地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美元体系之外,开辟了一个基于双边贸易协议的本币结算闭环。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一纸禁令,对于这种在场外发生的、根植于实体经济需求的货币流动,根本无法产生实质性的阻断作用。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金属消费国和众多关键金属的核心生产与精炼国,中国在全球金属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一地位为推动人民币计价提供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可以预见:那些被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的国家以及那些渴望推进本币结算以维护自身金融稳定的资源富裕地区(如中东、非洲),将更有动力去寻找LME之外的替代平台。
换言之,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其他区域性交易中心,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中长期视角审视,这一事件很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它既反映了美元体系维护自身地位的强大决心,也更深刻地折射出当前国际金融秩序正在经历的深刻调整与阵痛。未来,我们或将目睹更多区域性交易平台的蓬勃发展,不同货币在特定商品领域的定价权争夺将愈演愈烈。
这一变革过程固然伴随着挑战与不确定性,但它最终将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向着更加多元化、更具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方向演进——会激励和加速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和定价中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