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前脚刚在吉隆坡握手言和,气氛好不容易缓和了点,后脚,美国的财长贝森特(Bessent)就立马“变脸”了。
这翻脸的速度,快得让人猝不及防。
10月底,在吉隆坡,双方团队关起门来谈,最后拿出来的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这边呢,同意恢复采购美国大豆,算是给足了面子;同时,也答应把一个关键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就是关于稀土的——暂停期再延长一年。
这信号放出来,全球市场都松了口气。毕竟,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能坐下来谈,停一停,喘口气,对大家都有好处。
可谁也没想到,这“蜜月期”短得可怜。
变脸:一场精心编排的“恐慌秀”
贝森特先生回到华盛顿,时差估计都还没倒过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先是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和路透社的专访,话锋突变,公开称中国是“不可靠的”伙伴。紧接着,又登上了美国的电视节目,火力全开,指责中国“控制稀土”、“不守信用”,还扬言美国手里有“更多的筹码”,威胁要加征关税。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节奏之快,用词之狠,活脱脱就是一场排练好的剧本。
哥们儿,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他真的只是在抱怨吗?
不对劲。
如果他真的觉得中国“不可靠”,在吉隆坡的谈判桌上,他为什么急着要我们“暂停”管制?如果他手里真的有“更多筹码”,为什么还要拿一年前就已经打得两败俱伤的“关税”来说事?
只有一个解释:他急了,他慌了。
这场看似气势汹汹的“变脸”,更像是一场歇斯底里的“恐慌秀”。
稀土:那根插在美国喉咙里的刺
贝森特在整个采访中,反反复复提到了一个词:稀土。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美国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们得先搞明白,稀土这玩意儿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被称作“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
小到你的手机屏幕、电动车的电池,大到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几乎所有的高端制造业,都离不开它。
而现实是残酷的。
在稀土这个领域,中国掌握着全球超过70%的生产能力,更要命的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精炼分离”环节,我们几乎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产能。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美国人可以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辛辛苦苦挖出矿石,但最后还得送到中国的精炼厂,加工成能用的材料。
这条供应链,就是悬在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当然也想摆脱这种依赖。这几年,他们又是拨款又是补贴,拉着盟友搞“替代供应链”,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行业内的人都明白,稀土精炼,不仅资本重、耗时长,而且污染极高。从画蓝图到真正量产,没有五到八年根本不可能滚起来。
这就是贝森特“心慌”的第一个原因:他等不及。
真正“杀招”:中国悄悄递出的那张牌
美国人原以为,吉隆坡谈判,他们拿到了“一年”的缓冲期。
他们打的算盘很精明:用这一年时间,表面上跟你缓和,背地里加紧“修路”,拉拢盟友,建自己的稀土厂。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国反手就下了一步更绝的棋。
就在贝森特“变脸”的同时,一条消息悄悄传到了布鲁塞尔——中国也向欧盟发出了友好信号,表示吉隆坡谈妥的“稀土出口管制暂停一年”,对欧盟同样适用。
就是这一招,这神来之笔,才真正让贝森特坐不住了。
这才是标题里说的“中国一举令其心慌”的真正含义!
为什么?
因为美国这几年拼命在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反华包围圈”,想拉着欧盟、日本、韩国一起,把中国从全球供应链里“踢出去”。
可中国这一手,等于是在美国人辛辛苦苦砌的墙上,直接给欧盟开了个后门。
你想想,你是德国的汽车巨头,你是法国的航空航天企业,现在摆在你面前两个选择:
跟美国走: 放弃中国物美价廉的稀土,去等美国那“五到八年”都未必能建成的替代供应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电动车和飞机造不出来。
跟中国谈: 抓住这宝贵的“一年”窗口期,继续保持合作,确保自己的产业链不断供。
你选哪个?
这根本就不是个选择题。
中国这一举动,看似只是个商业姿态,实则是一记精准的“分化”。它直接打在了美国“盟友战略”的七寸上。
贝森特最怕的,不是中国“不卖”稀土给美国;他最怕的,是中国“继续卖”稀土给欧洲!
因为这会让美国“孤立中国”的战略,彻底沦为一个笑话。
“严重的错误”:一句心虚的威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贝森特的那句狠话,他说:“中国如果停止稀土出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你品,你仔细品。
这像是一个手握“更多筹码”的人说的话吗?
这不叫威胁,这叫心虚。
这就像一个被人掐住脖子的人,一边喘不上气,一边还在放狠话:“你...你快松手...你这么做是...是严重的错误!”
他嘴上说着“错误”,心里想的却是“求求你千万别”。
这几年,我们国家对稀土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从“按规报批”到“技术把关”,我们不是要“武器化”,我们只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的战略资源,不是可以随意贱卖的白菜。
在吉隆坡,我们同意“暂停一年”,是释放善意,是给双方留出余地。
但贝森特显然会错了意。他以为这是软弱,以为可以得寸进尺。
他忘了,牌桌上的规矩已经变了。
谁在跟时间赛跑?
这场博弈,表面看是关税和贸易,里子看是科技和产业链,但归根结底,是中美两国在跟时间赛跑。
贝森特很急。
他急着要在政治周期内(比如下一次大选前)拿出“脱钩”的成绩单;可工业周期(5-8年)根本不听他指挥。
他急着要拉拢盟友;可中国反手一张“欧盟牌”,就让他阵脚大乱。
在产业链的攻防中,时间越宝贵的人,越着急。
而我们呢?我们不急。
我们守着精炼和应用端的巨大优势,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我们愿意谈,也愿意合作,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贝森特想用“变脸”和“威胁”的老招数,来换取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这套玩法,前几年我们或许还会交点学费,但现在,我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吉隆坡的“一年之期”,不是休止符,更像是一个倒计时。
在这一年里,是美国人先补上那条脆弱的供应链,还是我们先完成高端产业的全面布局?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激增35.6%!就业市场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