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学欧盟加薪,不为高关税所动,力争连续四年大幅加薪
创始人
2025-11-09 18:30:05
0

当物价上涨压力席卷全球,如何确定工资标准成为了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近日,日本高知县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引发了广泛讨论:他们计划照搬欧盟的做法,将最低工资与全职工人中位数工资挂钩,按60%的比例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并提出了明确的两年达标计划。

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尽管高知县此次上调了最低工资,但其水平仍与冲绳、宫崎县并列全国最低,这种“看似进步实则保守”的改革,是否真的能破解日本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对于同样面临劳资平衡困境的中国,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要理解高知县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了解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最低工资现状。 2024年,受物价持续上涨的影响,日本全国的平均最低工资迎来了历史性上涨,从每小时1055日元上涨至1121日元,单次涨幅为66日元,涨幅比例高达6.3%。这一变化体现了劳动者对于收入保障的迫切需求。 但在这一亮眼的数字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地方政府频繁向议会施压要求涨薪,内阁部长公开敦促企业加薪,行政干预过多,使得本应通过劳资协商来制定的工资标准变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更为荒谬的是,一些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其讨论焦点竟然是如何避免成为全国最低工资的“底线”,而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高知县提出的改革方案显得尤为独特。根据这一方案,从2024年12月1日起,当地最低工资将从每小时952日元提高至1023日元,约合6.79美元。虽然这个数字仍然排在全国末尾,但改革的核心并不在于数字的高低,而是首次引入了“中位数工资60%”这一标准来作为最低工资的设定依据。 这一标准是欧盟在2022年通过指令时确立的,它被认为是一个贫困线的参考标准,低于这一水平就很难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高知县政府并非盲目模仿欧盟,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根据日本劳动省的统计,2024年,高知县全职员工的时薪中位数(包括加班费和奖金)为1822日元,按照60%的比例计算,合理的最低工资目标应为1093日元。因此,此次的工资调整只是一个逐步达成目标的第一步,未来两年将继续提升,以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这一以数据为基础的做法恰恰回应了日本在工资制定中面临的核心问题:用客观的标准来替代主观的博弈。这一改革为劳资双方提供了明确的协商依据,也是法政大学劳动经济学专家山田久志所高度认可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清晰的逻辑和数据能够大大减少协商时的分歧。

然而,这一改革也将日本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暴露出来。 日本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并且吸纳了约70%的就业人口,但这些企业的利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反对者的担忧并非无稽之谈:如果最低工资过快提高到1093日元,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将直接增加大约10%,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部分企业可能不得不减少招聘,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更长远的隐患在于,政府的过度施压可能会削弱企业主动加薪的动力,从而抑制整体工资增长,这与日本希望通过加薪激活内需的初衷背道而驰。 值得一提的是,高知县模仿的欧盟模式本身并不是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欧盟之所以将中位数工资的60%作为贫困线的标准,是因为它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然而,即便如此,2016年欧盟仍有1.2亿人面临贫困或社会边缘化,占总人口的23.7%。其中,南欧国家的贫困问题尤其严重,希腊的贫困人口比例达到35.7%,而且仍有7.8%的全职工作者生活在贫困线附近。 这也意味着,单纯通过设定工资比例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如何配套企业扶持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才是防止“涨薪即失业”的关键。 这场日本的工资改革,对中国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的比例普遍在35%到40%之间,明显低于国际通行的40%到60%的标准。劳动者的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30%左右,福利水平也较低,仅仅加上福利后,劳动者的收入占比才勉强达到了38.5%。这些都远低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54.5%。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为26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为26.4元。尽管相比往年有所提高,但区域差距仍然明显。在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成本成为了一个难题。 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它们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最低工资的上调对它们的成本压力不可忽视。

但日本的做法也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江苏苏州、浙江宁波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近几年已经开始尝试将最低工资与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挂钩,并设定45%的动态调整区间。同时,这些地区还通过社保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又缓解了企业的压力。这种“数据挂钩,政策托底”的做法,是对高知县改革经验的本土化改进。 回到高知县的改革方案,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后续的配套措施。如果能够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返还、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降低人力成本,并建立独立的工资监测机构,避免过度的政治干预,或许能够实现真正的“劳资双赢”。 其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基于数据的工资制定范本。当政策不再受主观情绪和政治博弈的影响,而是回归到经济规律和民生需求上时,这样的改革才有可能走得长远。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这一改革不仅揭示了单纯通过“涨薪”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指明了系统性政策调整的方向。未来中国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时,也许可以借鉴“基准锚定、分类调整、企业扶持”的思路:以当地中位数工资的45%作为基础基准,并结合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针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政府可以提供社保减免、稳岗补贴等支持政策;同时,拓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渠道,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同时,确保就业的稳定。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最低工资的调整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经济结构、企业活力和社会公平的全面考验。只有当“数据说话”取代“面子博弈”,当“系统配套”紧密衔接“工资上调”时,涨薪才能真正成为激活经济活力的正能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