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施稀土禁令后,欧盟的忧虑情绪日渐加剧。欧盟向中国提交的约2000份稀土申请中,只有一半左右得到了批准。这让欧盟清楚地意识到,想要与中国“脱钩”并非易事。那么,欧盟的这种忧虑情绪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认识到现实后,欧盟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
11月5日,欧盟委员会确认,欧盟与中国在稀土领域已经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这一举措使得欧盟相关产业的稀土原料供应得以保障,并有望持续稳定。欧盟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与中方多次讨论过稀土供应问题,并坦率地指出,如果中方不放宽稀土出口限制,欧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受到严重影响。他还提到,通过多轮的对话与磋商,中方最终同意给欧盟“开绿灯”,优先处理欧洲企业提交的稀土出口申请。
谢夫乔维奇透露,欧盟和中方建立的“特殊沟通渠道”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现阶段中方正加速审查欧盟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大约2000份提交的申请中,已有一半获得了批准。对于剩下的申请,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将继续督促中方加快审批速度。此外,欧盟还在为未来做准备,计划开发本土的稀土资源,特别是希望从爱沙尼亚的稀土资源中获取更多供应。
然而,由于稀土的开采和提炼难度较大,且成本相对较高,欧盟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似乎并不现实。换句话说,欧盟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据报道,欧盟的电动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的稀土、锂等关键金属资源对这些行业至关重要。然而,欧盟本身几乎没有生产这些原料,因此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稀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欧盟官员也坦承,在稀土供应方面,“没有快速解决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欧盟委员会曾发布报告,提出将重点关注先进的采矿技术,甚至考虑开采月球资源的“太空采矿”计划。这一设想曾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因为“太空采矿”仍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大规模实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欧盟对稀土的焦虑情绪正在加剧。
11月6日,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已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并提前告知各成员国,要认清与中国脱钩的困难。尽管欧盟与中国已经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但仍有一半的稀土出口申请未获批准,这显然与欧盟的期望不符。知情人士还指出,欧盟曾要求中国为欧盟企业发放通用许可证,一旦某项稀土出口申请获得批准后,欧盟企业在短期内无需重复提交申请。然而,这一提议仍在讨论阶段,最终是否能实现,还需要看中国是否同意。
有分析认为,如果欧盟希望进口更多稀土,就必须向中国做出一定的让步。这些让步可能包括欧盟之前对中国电动车的出口管制,以及对安世半导体的单边制裁等问题。实际上,针对电动汽车争议和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早已向欧盟表达了强烈不满,并坚决反对欧盟的这些举措。
在11月6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明确表示了中方的立场。他指出,中欧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而不应在经济发展中设置障碍。他还强调,中方愿意与欧盟深化合作,推动双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这番话向欧盟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即如果欧盟希望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就应当与中国一道,创造更加有利的合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