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激烈的谈判,中美两国在釜山的会晤中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包括互相降低关税和暂停一些出口管制措施等。
11月5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两份由特朗普总统签署的行政令,宣布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进行调整。根据这些行政令,美国决定继续暂停对中国的对等关税一年,并且从11月10日起取消对中国商品的10%“芬太尼关税”。
不到12小时后,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也发布公告,宣布从11月10日起,继续暂停对美国加征的24%关税,并且对美国农产品的额外关税将停止。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双方在多个领域作出了具体安排,包括关税、出口管制、农产品采购等方面。
具体来说,美国从11月10日起,将把“芬太尼关税”从20%下调至10%,并且对中国商品的24%对等关税继续暂停一年。而中国也在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反制措施,决定继续暂停对美国加征的24%关税,但仍保留10%的关税。
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宣布停止对美国原产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大豆等农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此举直接回应了美国的关切,帮助美国农产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关税问题,美国还决定暂停实施9月29日发布的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并暂停对华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中国也决定暂停实施10月9日发布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并将研究制定更详细的实施方案。
这场贸易博弈中,双方在多次磋商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最终通过一些相互妥协达成了协议。
对美国来说,此次协议有助于恢复农产品出口,尤其是大豆的采购。根据白宫发布的“事实清单”,中国将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购买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2026至2028年,每年采购至少2500万吨。
对中国而言,协议的达成成功阻止了美国一些有针对性的打压措施的实施。美国同意暂停其对华的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和海事301调查,这些措施之前一直是中方强烈反对的。
在这场博弈中,稀土资源也成为了重要的谈判筹码。中国通过建立稀土出口监管体系,限制相关资源的供应,直接影响到美国的汽车制造业。这一策略最终取得了效果,成为中方在谈判中的有力杠杆。
中美达成的这份协议反映了双方都希望重新调整和校准贸易关系的共同需求。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达成这项协议有助于在竞选连任的关键时期稳定美国经济,尤其是对农业州的支持。通过降低关税,能够有效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与外界的经贸关系稳定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有限的让步,获得科技领域的更多发展空间,显然是符合当前形势的理性选择。
《纽约时报》分析认为,这份协议使美国的关税降低至一个不太可能影响美国减少对华依赖的水平。尽管许多企业仍希望通过多元化供应链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现行的关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它们急于寻找中国以外生产基地的必要性。
中美达成的贸易休战对全球贸易的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前中美之间持续的贸易摩擦曾引发全球市场的广泛担忧,而这次协议则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明确的政策预期。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指出,中美关税的大幅降低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有效加权贸易关税从107%下降到大约40%,这一变化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尽管协议为两国带来了缓解,但条款的“临时性”以及两国之间的根本性紧张依然存在。
对于跨境电商行业来说,美国关税的下调是一个积极信号。关税成本的减少有助于提升价格竞争力,也可能改善利润空间。然而,从业者也需要理性认识到,单一的关税调整并不能完全消除政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