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11月3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宋亦敏/文 池远/摄)2025年双十一大促刚过半,“双十一没便宜”的吐槽便已冲上热搜。这个被称作“全年最省钱”的双十一购物节,却让不少消费者期待的优惠成了泡影。价格比平日还高、凑单规则冗长复杂、突然停止“限时补贴”活动、淘金币抵扣突然缩水甚至取消……这场原本消费者期待已久的“省钱狂欢”,为何变成了被消费者吐槽的“消费陷阱”?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展开深入调查。

双十一购物节,快递量增多。
双十一促销引发消费者热议
“想买的一个唇膏,节前17元,双十一涨成32元,相差近一倍,这是促销还是坑钱?”福州大学生小吴向记者展示了价格对比截图和官方回复。平台客服表示,商品定价由商家决定,平台仅提供展示渠道,但可以抢购平台随机发放的优惠券用作抵扣。“在不同页面反复比价、各种计算,结果‘省下的’还不如‘算丢的’。”
与此同时,市民吴洁也遇到了东西“买越多越贵”的问题。“我用了500元无门槛9折券,凑单后反而比单独买还要贵。”她告诉记者,“以前活动机制虽然复杂,但核心是买的越多越便宜,如今东西越加越贵,气得我熬夜全退了。”
对此,记者咨询了淘宝客服人员。对方表示,购物车商品在勾选前显示的价格中,已是当前商品可享受的最大优惠价格,直接下单的话单品可能价格不变。但有部分优惠仅限使用一次,或有最高抵扣额度上限,在合并支付时,系统分摊到每个商品的优惠金额就会降低。
“最可气的是,平台发放的品类券既难抢,适用商品也不多,还不通用。”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比如天降服饰券分为98-12、199-20、599-60、2000-200等多种额度,虽然都是同一品类,但并不能通用在同一商品上,凑单的难度就变得更大了,“原来只是‘数学题’,现在既要熟悉规则,又要考验‘手速’,关关难过,真心累。”
而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还有淘金币规则的“朝令夕改”。市民莫女士给记者看了她此前的加购截图,她看上的一款实木沙发,20日淘金币可抵183元,21日就变成173元,22日直接只能抵扣100元。“辛辛苦苦看了半天广告赚金币,规则说改就改,不想买了。”她表示。
此外,从前在结账过程中能自动抵扣的淘金币,如今也必须从专属频道页面加购才能使用,大学生宋洁告诉记者,她付完款后才发现未按流程操作,直接损失了30多元的抵扣优惠。“去找客服,客服跟我说活动调整是正常操作,具体以页面为准,但是为什么要弄得如此复杂?”
“价不对版”也引发了一系列退货潮。市民时女士在李佳琦直播间购入了海蓝之谜的口红套装,预期券后价格为733元,实际支付尾款价格却需776元。“没有达到预期价格,其实差不了太多,但就是有种亏了的感觉。”她告诉记者,当天还有不少品类出现现货“限时补贴”等优惠,导致现货价格比达人直播间低不少,“我就直接退了,费时费力做攻略到头来还买贵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
“先涨后降”等行为或构成价格欺诈
就双十一消费问题,记者咨询了北京大成(福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吕丽敏,她指出,部分商家在“双十一”期间存在“先涨价后降价”、活动价高于日常价、付定金后尾款上涨等行为,本质上是通过复杂规则误导消费者,涉嫌价格欺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经营者利用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无论是否达成交易,均构成价格欺诈。商家必须依法明码标价,促销后的价格应低于原价,且“原价”指促销前七日内同一场所的最低成交价,不得随意标注。
吕丽敏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促销行为的规范,重点核查宣传是否真实、商品质量是否合格、促销方式是否构成误导,并对违规行为严厉查处。消费者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理性对待低价诱惑,不轻信宣传;提前了解促销规则,注意积分、优惠券的使用条件;保留购物凭证和聊天记录等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