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澳矿变脸太快,涨价后痛失中国订单,澳总理紧急上门求合作
创始人
2025-11-01 01:00:36
0

在本月1日,国人假期之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突发重磅消息:中国停止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消息震动全球,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态“失望”,外界核心疑惑直指:依赖澳铁矿数十年的中国,为何突然有了“掀桌子”的底气?答案,藏在十余年的战略布局中。

一颗铁矿石引起的冲突

一场看似寻常的商业采购暂停,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滔天巨浪。

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按下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部分铁矿石采购的暂停键时,远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达了“失望”。

这种官方层面的情绪流露,恰恰说明这绝非一次简单的订单纠纷。

这背后,是一场酝酿已久、直指全球贸易核心规则的结构性变革。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由普氏指数和美元共同主导铁矿石定价的旧秩序,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瓦解。中国,这个长久以来沉默的买家,终于决定亲自上场,重塑规则。

冲突的根源,早就深埋于一套极不公平的交易体系之中。长久以来,铁矿石的定价权像一个无法触及的圣杯,被牢牢掌握在少数矿商和西方金融机构手中。

中国明明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买家,消化了全球贸易量的七成,却荒诞地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一个名为“普氏指数”的标尺所给出的价格。

这个指数的形成机制,充满了可供操纵的漏洞。它并非基于广阔市场的真实成交,而是依赖于区区三四十家市场参与者的报价。

这意味着,几大矿业巨头只要心照不宣地集体报出高价,就能轻易地拉动整个指数上扬,从而决定全球数千亿美金的交易价格。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利益捆绑。普氏指数的母公司,其背后闪现着摩根大通华尔街金融巨头的身影,而这些机构,恰恰也是必和必拓等矿业公司的重要股东。

裁判与运动员之间的利益关联,使得这个指数天然就具备推高价格的冲动。

于是,一幅惊人的利润鸿沟图景就此展开。根据2024年的数据,当上游矿商享受着高达60%的惊人利润率时,下游辛辛苦苦炼钢的中国钢企,平均利润率却薄如蝉翼,仅有可怜的0.71%。

一吨铁矿石运到中国港口的成本不过三四十美元,售价却能长期维持在百元以上,这无疑是对最大买家的一种系统性盘剥。

王牌对王牌,谁的底气更足

面对必和必拓在2026年协议谈判中开出的“天价”——在2024年价格基础上再提价15%至109.5美元/吨,中方彻底失去了耐心。

这个报价与中方提出的80美元目标价相去甚远,若按中国庞大的年进口量计算,一年下来成本差异将超过惊人的200亿美元。

必和必拓的傲慢,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中国离不开澳大利亚的矿石。然而,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里所做的系统性布局。

中国的反击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套精心锻造的“组合拳”。

第一张王牌,就是组织上的革新。2022年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SG),彻底终结了过去国内上百家钢企各自为战、被矿商逐个击破的“一盘散沙”局面。

这家新巨头统一了全国的采购需求,形成了一个单一且强大的谈判主体。

其掌门人姚林,拥有在鞍钢中铝的丰富履历,对钢铁和矿业两个领域都了如指掌,他的专业背景为这把组织武器注入了灵魂。

第二张王牌,是釜底抽薪式的供应源多元化。中国的关键后手,是位于遥远非洲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

这个矿的战略价值无可估量:其探明储量超过47亿吨,且是全球罕见的高品位富矿,铁含量普遍在65.5%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67%。

一旦全面投产,其年产量预计可达1.2亿至1.5亿吨,这几乎能完全对冲掉必和必拓对华的出口量。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投资建设连接矿区与港口的运输大动脉,与几内亚形成了深度战略绑定。未来,几内亚需要用产出的矿石来偿还中国的基建贷款。

这意味着,西芒杜不仅是一个新的供应源,更是一个被中国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战略储备。

按照计划,第一批来自西芒杜的矿石最快将在2025年底运抵中国港口。

第三张王牌,则是对内需求的有效管理。中国启动了名为“基石计划”的行动,旨在提升国内铁矿的自主产量。

同时,废钢回收利用体系的成熟,成为了另一大杀器。

2024年,中国的废钢回收量已达到惊人的2.5亿吨。

在电力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用废钢替代铁矿石炼钢的经济性愈发凸显。

这一增一减,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刚性依赖,从根本上逆转了全球市场的供需天平。

分化瓦解,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中国的策略并非是与所有矿商为敌,而是采取了精准的分化瓦解,从而孤立最强硬的对手。

这便是第四张王牌——构建盟友体系。在全球矿业版图中,除了必和必拓,还有力拓淡水河谷FMG集团。

中国巧妙地利用资本和市场,将这三家转化为了可以合作的力量。

中铝公司本就是力拓集团的重要股东,这层股权关系使得双方沟通更为顺畅,力拓也早已签署过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合同。

巴西的淡水河谷,更是早就与中国建立了人民币计价的合作关系,乐见一个更加多元的定价体系出现。

对澳大利亚的另一家矿商FMG集团,中国的策略则更为深入。

湖南钢铁集团已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同时,中国银团还为其扩充产能提供了关键的贷款支持。

在利益深度捆绑之下,FMG集团全面配合人民币计价的诉求,自然是顺理成章。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拒绝改变的必和必拓发现,自己已经被昔日的伙伴们孤立了。

正是手握组织、供应、需求和盟友这四张王牌,中国才有了掀翻桌子的底气。暂停采购,更像是一次摊牌前的最后警告。

澳大利亚方面显然没有预料到,他们长期依赖的经济“命脉”,竟会面临如此直接的冲击。

铁矿石出口占据了澳大利亚对华出口总额的60%以上,2024至2025财年,这项贸易为其带来了高达1160亿澳元的收入。

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澳大利亚根本找不到任何替代者。

全球其他主要买家,如日本韩国印度的需求加起来,也远不及中国的体量。

情急之下,阿尔巴尼斯政府寻求美国的帮助,但美国自身也是矿产进口国,在这场商业规则的博弈中根本无从插手。

计价与结算,一字之差的王座之争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博弈中,一个核心诉求被反复提及,那就是“人民币计价”。

这绝不仅仅是把支付的美元换成人民币那么简单。

在这里,有必要厘清两个关键概念:“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计价”。“结算”只是换一种货币付钱,而“计价”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定价的基准。

中国要求的,正是后者。

这意味着,未来铁矿石的价格,将不再参考那个远在伦敦、可以被轻易操纵的普氏指数,而是要基于中国本土港口(如青岛曹妃甸)的真实供需和现货交易数据,形成一个全新的、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定价“锚”。

这才是对美元-普氏霸权的釜底抽薪。

这并非天方夜谭。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与巴西的大豆交易中,成功推行了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模式。

早在2012年,中国就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铁矿石现货交易指数,为的就是今天这一刻。

必和必拓和其背后的澳大利亚政府之所以死守美元体系,也正因为他们看清了这背后的深层意涵。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规则主导权的问题。一旦铁矿石这个最大宗的商品交易脱离美元计价,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将不可估量。

因此,当中方暂停采购、必和必拓强硬回应“断供”时,双方争夺的早已不是那每吨几十美元的差价,而是未来数十年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新秩序的制定权。

这场在吉隆坡等地进行的会晤与谈判,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结语

铁矿石的这场世纪之战,最终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真理:实力,永远是决定规则的唯一标准。

澳大利亚的困境,本质上源于其对全球权力结构转移的认知滞后。

他们长久沉浸在“中国离不开澳矿”的旧日幻梦中,却忽视了买家已经通过重塑供应链,为自己打造了一身坚实的铠甲。

这场看似是商业领域的胜利,其意义远超铁矿石贸易本身。

它是一个缩影,预示着中国正在从一个全球化的“规则接受者”,加速转变为一个重要的“规则制定者”。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再到亚投行,中国正通过重构各个领域的供需关系和合作框架,一步步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旧的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规则,正在随着每一次这样的博弈,被重新铸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