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10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到访美国,两国高调签署价值85亿美元的核心矿产协议。协议内容显示,美澳将在未来6个月内各自拿出10亿美元投入项目,还专门成立应对小组推进合作,美国进出口银行更是给澳大利亚7家矿企发了总价值22亿美元的融资意向书。签字仪式刚结束,特朗普就迫不及待放话,宣称一年后美国的稀土会多到用不完,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话音未落,美国又把目光投向了哈萨克斯坦,这次的目标是该国的上凯拉克廷矿和北卡特帕尔矿。这两处钨矿总储量约130万吨,投产后能连续供应30到40年,哈萨克斯坦自己都直言其能让本国成为“全球钨市场主要参与者”。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亲自下场,帮着纽约科夫哈萨克资本集团与哈萨克斯坦主权财富基金谈判,为了抢过出价高于市场的中国国企,美国还计划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进出口银行提供政府贷款。
编辑
全球很快收到了另一则关键通告。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已于2025年2月4日发布公告,对仲钨酸铵等25种稀有金属产品及其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政策当日起正式施行,且事前已向有关国家和地区作了通报。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这种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有利于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符合规定的出口将予以许可。两则消息碰撞在一起,释放的信号再强烈不过——一场围绕核心矿产的战略博弈已进入白热化。
特朗普急着拿稀土和钨矿,根源在于中国在这些关键资源领域的绝对优势。稀土方面,中国掌控着全球85%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80%左右的稀土永磁体产量,而澳大利亚虽为全球第四大稀土储量国,90%以上的锂矿仍要运到中国精炼,自身根本没有相关技术。美国自己的处境更尴尬,上世纪80年代还掌控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后来冶炼厂不是迁到中国就是关停,2018年砸了近10亿美元重建产业链,至今矿产品仍需中国精炼。
编辑
钨矿领域的差距同样悬殊,全球80%的钨精矿产量来自中国,这种金属是制造弹药、炮弹等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美国曾直言若钨供应中断会影响本国GDP。美国专家早有测算,即便不计成本搞镓生产,从建厂到自给也得5到10年,投资需数十亿美元,特朗普口中“一年解决问题”的说法,连业内人士都看不过去,直言稀土行业没有“速成”,2027年前能让项目就绪都要花“惊人的时间”,实际看到供应增长可能要等5到7年。
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双重标准。过去总指责中国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经济,如今却让内阁部长亲自帮企业谈生意,用政府资金撬动矿权交易。为了拉拢哈萨克斯坦,美国此前搞了42亿美元的铁路交易,转头又寄去关税威胁信,声称达不成贸易协议就征收25%关税。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银行早有预警,这种施压只会把哈方推向中俄,毕竟中哈在油气、物流等领域合作深厚,“一带一路”和“中国西部—西欧”交通走廊计划都是实打实的互利合作。
中国的通告恰恰戳中了美国的软肋。商务部的出口管制不仅覆盖产品,还包含技术,这意味着即便美国真从哈萨克斯坦拿到钨矿,若冶炼过程中需要中国技术或设备,照样绕不开相关规定。稀土领域的限制更狠,2025年新规明确,凡使用中国技术、设备或含0.1%以上中国稀土的境外产品,再出口需中方审批,这等于卡住了西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编辑
美国国内的党派斗争还埋下了更大隐患。此前美英澳的“AUKUS”协议就因共和党反对被架空,现在这份稀土协议,保不齐未来民主党上台就会反过来拆台。特朗普这套“砸钱+政府站台”的玩法,本质上是想制造“对华胜利”的假象,掩盖其在对华贸易战中的被动,却完全无视产业发展规律。
核心矿产的竞争拼的不是政治口号,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韧性。中国的优势是几十年磨出来的全产业链能力,从开采、冶炼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有成熟体系,还能通过生产配额和出口管制调控市场。特朗普想在中方眼皮底下抢走关键资源,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中国的管制通告已经明确底线,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去中国化”布局,终究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