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法工艺,觅得闽清好水,助力乡村振兴
台湾媳妇姚凤燕的“豆腐事业”
“水源水质好,才能培养出益生菌,做出好豆腐。”20日上午,在福州市闽清县雄江镇梅洋村的豆制品加工点,台湾媳妇姚凤燕捧着刚做好的益生菌豆腐说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清女儿”,她带着台湾盐卤豆腐制作技艺返乡,以一块豆腐为纽带联结两岸情谊,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姚凤燕和她做的益生菌豆腐。
传承古法
觅得“制豆腐宝地”
姚凤燕是闽清县雄江镇梅洋村人。1996年嫁到台湾后,她承接了夫家的豆制品事业。经过多年学习,她掌握了台湾盐卤豆腐制作技艺。
为了让台湾盐卤豆腐制作技艺在大陆落地,2013年姚凤燕就着手“寻好水”,最终选择了拥有优质山泉水资源的闽清县雄江镇梅洋村。
加工点制作的台湾豆腐,采用的是传统的盐卤点制法。姚凤燕介绍,盐卤点制的豆腐含水量仅20%~30%,有着紧实的独特口感,500克黄豆仅能生产出500多克的豆腐。更关键的是,纯净水源能养好益生菌,让她创新推出的益生菌豆腐兼具独特风味与助消化的特点,成为产品的独特标签。
“豆腐虽小,却承载着千年的饮食文化与情感记忆。我想把台湾的古法工艺带回家乡,让更多人尝到天然、健康的老味道。”姚凤燕说。
匠心坚守
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姚凤燕从家庭小作坊起步,一步步将豆制品加工点规模扩大。为守住“台湾味道”,除了优质的水源,她还严格选品,选用蛋白与油脂含量达40%的黑龙江大豆为原料。
这份匠心让她的益生菌豆腐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走进福州的多个夜市和单位食堂,并远销珠海、深圳等地,巅峰时年营业额达上百万元。
致富的同时,姚凤燕不忘反哺家乡。她经常聘请本地村民参与生产,并向他们传授豆腐制作技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在姚凤燕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对豆制品加工产生兴趣,也让雄江镇多了一份两岸融合的烟火气。
“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村民每个月能多一份收入。”姚凤燕说。
“豆腐事业”
与乡村发展融合
姚凤燕的豆腐事业和雄江镇的乡村振兴紧密相连。近年来,雄江镇通过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营造了浓厚的创客氛围,吸引不少两岸青年扎根。
姚凤燕计划将“豆腐事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打造“豆腐体验研学基地”,让游客体验磨豆、点卤的乐趣,现场品尝新鲜豆浆、豆花,再带上一盒手工豆腐作为伴手礼。“今后我还打算扩建厂房、申请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甚至在福州开设直营店,把台湾红曲豆干、油豆皮等更多产品带到消费者面前。”姚凤燕说,只要坚持下去,承载着两岸情的豆腐,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散发出更加浓郁的香味。(记者 林春长/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