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25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警示,尽管全球金融市场表面平静,但底层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潜藏多重系统性风险,需通过协同政策应对以维护稳定。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呈现“表面平稳、暗流涌动”的特征。金融环境有所宽松,主要央行政策趋于温和,美元走弱推动股市反弹至历史高位,企业与主权债券利差处于历史低位。然而,风险资产估值已脱离基本面,科技板块集中度达历史峰值,叠加全球经济放缓预期,资产价格大幅回调的风险显著上升。IMF的增长风险模型显示,全球短期增长下行风险仍处高位,1年内全球增长率跌破0.5%的概率达5%。
核心风险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主权债务市场承压,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扩大推高债券发行量,依赖价格敏感型投资者导致期限溢价上升,收益率曲线趋陡。新兴市场虽转向本币融资降低汇率风险,但银行与主权债务的关联性增强,部分弱资质经济体面临长期实际利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困境,再融资压力凸显。二是金融中介机构关联性风险加剧,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s)在主权债和企业债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与银行的业务联动深化,一旦爆发风险可能快速传导。全球银行虽资本充足率整体改善,但约18%的银行在压力情景下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将跌破安全阈值,若叠加NBFIs冲击,这一比例将升至21%。三是稳定币快速扩张带来新挑战,其市场规模已接近30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短期国债,可能引发主权债市场结构变化,且存在挤兑风险和货币替代效应,削弱部分弱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全球外汇市场的脆弱性不容忽视。宏观金融不确定性上升会推高融资成本、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货币和NBFI参与度高的货币受冲击更为明显。汇率市场压力还会溢出至其他资产类别,尤其在存在货币错配和财政脆弱性的国家,可能引发负面反馈循环。同时,结算风险和操作中断风险持续存在,非支付对支付(PvP)机制覆盖不足的新兴市场货币面临更大风险。
新兴市场主权债务市场呈现分化态势。基本面较强的经济体通过扩大本币债券发行、培育本土投资者,增强了抵御全球冲击的能力;而政策可信度低、国内储蓄有限的经济体仍依赖外币借款,易受资本流动波动影响。主权银行联动风险在部分新兴市场加剧,银行持有大量主权债可能导致风险相互传导,若发生债务重组,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显著下降。
报告提出多维度政策建议:财政方面需收紧赤字以维护债务可持续性;货币政策应保持独立性,通胀未达标经济体需谨慎宽松;金融监管需强化对NBFIs的监督,完善流动性管理工具;新兴市场应深化本币债券市场,优化投资者结构;外汇市场需加强监测,扩大PvP机制应用,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通过协同推进这些改革,有望缓解系统性风险,为全球金融稳定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