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往。还记得2022年初,天津、郑州等二线城市的房价率先显露疲态,许多人当时还认为这不过是局部的小插曲。然而,时过境迁,短短数月后,即便是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也开始承受不住下滑的压力。身处其中,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眼看着家乡的房价日渐低迷,内心的滋味着实复杂。
据最新统计,全国平均房价已然缩水了三成以上。其中,环京区域的涿州、廊坊等地受创尤为严重,房价直接拦腰截断。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在燕郊豪掷重金购入的房产,如今市值连当初的一半都不到,每次见面都难掩愁容。尽管各地政府频出“救市”良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深刻的行业调整已是势不可挡。
当然,换个角度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场房价下跌的影响或许并未达到人们的想象。毕竟,房子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安身立命之所,其价值波动更多停留在账面。然而,那些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们,境况则大不相同。令人震惊的是,目前全国近一半的家庭都持有多套房产,这一数字着实令人咋舌。
最近,与几位业内资深人士的交流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当前多房族面临的四大严峻挑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一,房产变现困难重重,昔日“香饽饽”今朝“烫手山芋”。
二手房的出售难题,已演变成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回想五年前,一套房源挂牌,房产中介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而今,情形已然迥异。我认识的一位房东,其在杭州的学区房自去年挂牌以来,价格已屡次下调,却连一个真正有意向的购房者都未出现。究其根源,首先是市场上二手房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杭州为例,去年同期二手房挂牌量尚在八万套左右,如今已飙升至十三万套以上。然而,购房者却日益稀少。
更令人忧心的是,房价已连续三年以上下跌。我的朋友2019年在苏州购置的两套房产,当时满心期待其价值攀升,然而如今算下来,不仅未赚取分毫,单是贷款利息就亏损了数十万元。在此市场环境下,谁还敢轻举妄动?投资客要么已黯然离场,要么仍在观望,整个二手房市场显得格外冷清。
此外,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当下人们的购买力普遍下降。我表姐家原本计划置换一套更大的居所,却因其丈夫公司进行裁员而被迫搁置。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家庭收入缩水,哪里还有充裕的资金支撑高昂的房价?因此,改善型住房需求也随之被抑制。
其二,“以租养贷”模式受挫,收益覆盖成本日显艰难。
“以租养贷”曾是投资客们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如今却风光不再。我一位大学同学在家乡的三线城市购置了三套房产,原本指望着租金收入能够轻松覆盖月供,过上惬意的日子。然而,房子闲置近一年,却连咨询电话都寥寥无几。原因显而易见:年轻人才涌向大城市,导致本地租赁市场供过于求,租金价格一路走低。
即使在一线城市,情况也并非乐观。我在上海的朋友反映,其所在小区的租金水平较疫情前已下跌近三成。以往能够租到八千元的房源,如今五千五百元都难以脱手。更为夸张的是,部分房东为避免房屋空置,甚至主动提出承担租客的物业费。在这种行情下,期望依靠租金来覆盖月供,无异于天方夜谭。
坦白说,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仿佛一座“围城”。城外的人乐见房价下跌,以为可以伺机抄底;城内的人则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摆脱困境却无处可逃。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坐拥五套房产,每月的还贷压力让她夜不能寐。她常感叹,肠子都悔青了当初盲目跟风投资房产,如今想脱身却步履维艰。
其三,房贷重负难以为继,收入下降加剧持房焦虑。
房贷问题,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心头大石”。我认识一位经营童装的王先生,2019年生意兴隆,当即在汉阳区购入一套价值160万元的房产,当时他信誓旦旦地说,这房子买了就是赚,两年内至少能增值三五十万元。然而,时至今日,这套房产的市值已跌至110万元,而他每月仍需按时偿还8000元的房贷。
雪上加霜的是,王先生选择的是固定利率贷款,银行降息的利好与他无关。日前见到他时,已是形容憔悴。他苦笑着表示,早知今日生意难做,打死他也不会购买这套房。每逢还款日,便心生愁绪,生意收入锐减一半,但房贷却一分不能少。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我身边的多位生意人,前些年趁着市场行情好购置了多套房产,如今都为房贷发愁。过去,月供的压力尚可承受,毕竟收入尚在增长。但如今,收入不升反降,房贷却纹丝不动。我一位做餐饮的朋友境况更为艰难,三套房的总月供超过两万元,而今店铺生意惨淡,他只能靠积蓄勉强度日。看着这些昔日意气风发的朋友如今愁眉不展,着实令人唏嘘。
其四,养房成本水涨船高,持房压力日益凸显。
养房的成本,宛如一个无底洞。以物业费为例,目前稍具规模的小区,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宅,每月物业费即需两三百元。若名下拥有三四套房产,仅此一项支出便将突破千元。更不用提取暖费、电梯费等固定开销。我的一位亲戚在武汉拥有三套房,去年冬天他曾为我算过一笔账:三套房的取暖费合计就超过六千元,再加上物业费、维修基金等,一个冬天下来,近万元便已消耗殆尽。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这些费用年复一年地攀升。物业公司常常以人工成本、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物业费。去年上调5%,今年又酝酿上涨8%,如此下去,五年后养房成本或将比现在高出三四成。我认识的一位退休教师,名下两套闲置房产,每个月都在纠结是否该卖掉一套。留着,意味着持续的亏损;卖掉,又舍不得。老人常常为此唉声叹气。
老实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持有多套房产反而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过去常说“有房在手,心里不慌”,如今却是“房子越多,心里越慌”。我一位做房产中介的朋友透露,近期挂牌出售的业主中,不少都拥有多套房产。他们宁愿承受亏损,也要尽快出手,实在是难以忍受高昂的持房压力。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前几日看到的一则新闻:杭州一位业主,名下五套房产,每月房贷及各项养房费用已超过五万元。不巧的是,去年公司进行裁员,他失去了收入来源,如今每天都在为筹集这笔巨款而发愁。这样的故事听来,着实令人心疼。
细想之下,当前局面颇具讽刺意味。前些年,人们争相购房,似乎拥有越多房产就越有安全感。谁能料到,世事无常,如今反而是那些“房多多”们最缺乏安全感。每到月初,就得面对巨额的固定支出,而收入却不见增长,这样的日子,无疑是煎熬的。
一位理财师朋友曾向我建议,当下最理性的做法是适度减持房产。与其持有不断贬值的资产,不如将资金腾挪出来,进行多元化投资。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在中国人的心中,房子不仅仅是一项资产,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许多人宁愿咬紧牙关苦撑,也不愿轻易放手。
归根结底,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十多年前,谁能预料到今天的局面?那些曾经令人艳羡的“房多多”们,如今反而成了最焦虑的群体。这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投资理财,务必量力而行,切勿被一时的繁荣冲昏头脑。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