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光要吃好,作者:帅气的Aca,题图来自:AI生成
写了七年公众号,我很少用到成语,偶尔会有几个“水到渠成”的时刻可以“顺理成章”加上成语,也只是为了行文流畅。读书时候“绞尽脑汁”用成语来增加作文优美度和复杂度的瞬间几乎没有了,写得越来越多之后,更简洁的表达就很自然地跑了出来。
你问我会费心写一些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新句子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一来天赋不高,二来要考虑整体行文的流畅度,所以好句子并不多。读书的时候还会假模假样用一些很生僻的词汇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现在也没了这个必要。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促成了过去现在的学生们不断地用成语、歇后语、古诗词来增加作文的“厚度”。
首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模式化的培育方式能更高效地应对考试机制,如果全班有一半的人知道套模板,那作文的平均分数一定能提高。
小升初的暑假,我妈给我找了个作文补习班,授课的是表姐的老师,姓王,顶着“全国特级教师”之类的名号。一个暑假里,我的作文愣是没被读到一次,被挑出的都是他们学校的学生。当时我只觉得自己太菜,后来才发现,那些作文模板他们早就开始学了,只要套用老师的方法写,不读书的“黄馒头”也能写出高分作文。
其次,在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前提下,他们对于写作文的理解也是浅薄的。在这种情况下,多用成语、古诗词,能让作文看起来厚实一些,也能增加老师们的好感度。
对写作的理解归根结底出自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生活和社会才是永恒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迟早是能懂得写作的。
前段时间看到了某篇高考满分作文,记录了作者在寒暑假去昆明寻找务工父亲的经历,主人公在评论区现身致谢,IP显示在美国读书。
他的满分很大一部分跟这份阅历有关,但生活阅历不仅仅是远行、旅居或者出国,它也可以只是“在路上”,在观察,在摸索,在体验。
每当我从上海返乡,途径绍兴新昌、台州仙居、温州永嘉并在山间穿梭的时候,总是愉悦到忘记开车的疲惫,脑子里会不由自主浮现出描写山峰的那些成语:层峦叠嶂,崇山峻岭,群山连绵,这些原本躺在课本里的词,一下子具象了也鲜活了。
但如果让我写作文,我可能更喜欢简洁直白一些的词汇,在我穿过一个又一个几公里长的隧道,眼前展开一幕幕既相似又不同的群山画卷时,成语们反而显得有些单薄了。
群山就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在课本里不在试卷里,见得多了靠得近了,也就能描绘山以及见到山的心情。
某天下午闲着没事我开车去了苏州老城区,逛罢吃完到八点我临时决定去一趟寒山寺。二十年前学习“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就只是背诵,连写作文都从来没有引用过,可当这句诗突然冒出来后,我很想看看夜里的它是怎样的。
新造的商业老街隐入了沉默中,沿街的店铺照旧泛着七彩的灯,停车场寥寥地摆着几辆车,银杏树正是金黄时,寒山寺开着一道小门,外出返回的僧人从我眼前经过并一直走进黑暗里。因为夜里不开放,几乎没有游人驻足的寒山寺回到了寺庙本来的样子,有那么一刻,我感觉自己懂得了“对愁眠”的意味,但车灯一照,又只剩下了一个终于挨到下班的疲惫的景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果那天我再多驻足一会儿,恐怕会想起失眠的苏轼和张怀民,但我只是多看了一眼银杏树,开车一小时回到了自己家。
然后在过了一年之后,写下了这段经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光要吃好,作者:帅气的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