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送车位、送装修、再送一年物业费”。
这种朋友圈刷屏的促销信息,你肯定见过。
看着是挺诱人的,但说实话,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现在入手到底是抄底还是接盘?万一买完就套牢咋整?
就在大家纠结的时候,8月份的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
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70城房价指数,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从上月的6个增加到9个——上海涨了0.4%,北京、深圳的跌幅明显收窄。
更直观的是成交量:上海“沪六条”出台当周,新房成交面积环比暴涨35.25%。北京五环外刚松绑限购,周末成交量直接比之前多了20%-30%。
有意思的是,这边一线城市在回暖,那边三四线城市依然在“躺平”。
惠州15万一套的海景房没人要,鹤岗的房子几万块都卖不出去……
同样是房子,怎么就活成了两个世界?
全国商品房库存6.8亿平米,70%堆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的去化周期动辄18个月起步,有些甚至要两三年才能卖完。
但北上广深的核心区域,6到9个月就消化干净了。
更关键的是人口流向。
一线城市有就业机会、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人自然往那儿跑。限购一松绑,改善型需求和新流入人口的购房需求立马释放出来——你看北京五环外,放开限购后业内预计全年成交能破10万套/季度。
反观三四线城市,产业基础本来就薄弱,年轻人拼命往外跑。
那些靠煤矿、钢铁起家的资源型城市更惨:资源枯竭了,经济没了支柱,人口外流越来越严重,房子盖得再多也没人买。
有些地方的房价已经“腰斩”了——不是夸张,是真的从1万多跌到五六千。
一线城市还在“托底”稳楼市,三四线城市已经全面放开限购,几乎是躺平状态了。
你可能注意到了,北京五环外才刚刚松绑限购——五环内还没动静呢。
这说明一线城市的政策导向很明确:稳字当头,不能让房价大起大落。
但你看看那些三四线城市,早就把限购政策扔一边了,甚至开始花式促销:送车位、送装修、补贴契税,能用的招都用上了。
问题是,这些招数管用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有限。
因为根本矛盾不在政策上——三四线城市缺的是人口流入和产业支撑。你把房价降到再低,没工作机会也留不住人啊。
而一线城市不一样:只要稍微松松口子,需求立马就冒出来了。毕竟人在那儿摆着呢。
刚需自住的、改善置换的、新流入人口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被压抑着。
所以专家预测接下来的趋势是:“北上广深先行企稳,强二线要再熬1-2年。”
这话听起来挺客观的,至少符合目前的市场表现。
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城市分化,咱们普通人买房真得长点心。
第一个建议:按城市等级做决策。
如果你在一线或者强二线城市,是刚需自住的话,现在可以考虑出手了。
但记住几点:尽量买现房(期房风险太大),月供别超过收入的30%(不然生活质量会受影响),买完房以后手里至少还要留足两年月供的钱(以防万一)。
选择标准也很简单:核心区+地铁沿线。
这种房子抗风险能力强,就算短期内房价有波动,长期来看也不会太离谱。
如果你在三四线城市,手里还有多套老破小或者位置偏的房子,建议趁早优化一下资产结构。
说句不好听的:有些房子留着以后可能更难出手,及时止损也许是明智选择。
第二个建议:对房子的心态要转变——从“投资”回到“居住”。
以前买房都想着“买入即赚”“持续升值”,但未来这种情况很难再出现了。
核心资产还能抗通胀——比如北上深的学区房、内环次新房,这些确实还有保值增值空间。
但普通住宅就是消费品了,跟买车一样,满足生活需要就好。
说到底,未来的楼市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整体普涨了。
一线城市和强二线会率先企稳回暖,三四线城市还得继续熬一段时间。
如果你是刚需自住的,别纠结了——选对城市、选对位置、控制好预算,现在入手问题不大。
但如果你还想着炒房发财,那真得醒醒了。
毕竟时代变了,房住不炒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