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树还能修学分!在厦门大学有一门网红攀树课,一课难求!
据授课老师郑达雄介绍,由于课堂人数限制(每节课16人),很多同学大学四年都没能抢到一次上课的机会。
“能选上课都像中大奖!”
为什么厦门大学会开设攀树课?
2011年,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朱崇实在国外考察时注意到,攀树课是许多国外高校广受欢迎的热门课程。回国后,他立即推动学校研究引入这门课程。
研究户外冒险教育的郑达雄老师与校方一拍即合。不过,要开设攀树课,首先得自己掌握这门技能。
从篮球教练转型为攀树教师的过程中,郑达雄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恐高”——哪怕只是攀爬校园里约15米高的芒果树和柠檬树。
他回忆道:“到达15米高度时,人就会明显感到心慌、冒汗、手脚无力。”挂在树上时,他不断与自己对话:“先找到害怕的原因,再回想动作要领、检查装备,用实际情况一步步拆解顾虑。”
在完成攀树师的专业训练后,郑达雄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国际树木学会(ISA)认证的职业攀树师,也是厦门大学最早的攀树课教师之一。
2012年,厦门大学正式将攀树课纳入体育课程。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让攀树课成功“火出了圈”。
“抓着绳索,精神紧绷,浑身都在用力,真的很害怕!”
“攀树的过程很刺激,尤其到了高处,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声……”
“通过攀树这项运动,幸运地看到独特视角的校园风景!”
课后,学生们激动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爬树体验。
攀树课不仅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促进团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郑达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
“我并未将它视为单纯的体育课,因为这项运动与自然连接,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从攀树中学会爱树,树立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这正是厦门大学开设攀树课的深层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攀树课被列为厦门大学生态科学学院的必修课。该学院生物专业的学生,因时常会去野外实习,进行标本采样等活动,攀树这项技能有效推动了学院在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而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树的“空间调节师”
攀树课只是入门基础,其背后对应着一个专业且充满挑战的职业——攀树师。
他们定期检查树木结构,及时处理病虫害,保障古树生长环境稳定,从而延长树木寿命。
据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登记挂牌的古树名木已有1700多株,需要攀树师们定期维护。
“这棵榕树已经160年了,这是我老公的祖先当年种下的。”
一位住在巷子里的老奶奶向郑达雄介绍这棵古树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对它充满感情。
但常年生活在榕树之下,遮天蔽日,导致周边房屋潮湿发霉。这时,就需要攀树师上树修剪。
在开展修剪前,攀树师需进行严谨评估,思考如何以最少的修剪量,实现空间的最大化释放,从而平衡人类活动与树木生长之间的关系。
修剪树枝并非简单地用电锯砍除,其操作手法十分讲究。
“在粗壮树木的修剪中采用‘三刀法’,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切口平整、利于愈合,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树皮因不当操作而撕裂,从而防止腐朽菌侵入树体。”
除了修剪技术,攀树师还需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达雄介绍:“攀树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各类攀树装备与器械,还需了解树木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树木学知识。同时,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力也是重要的职业素质。”
攀树师如同人与树之间的“空间调节师”,既留住百年绿荫,也守护万家灯火。
台风中的“树木救护队”
在厦门这样的沿海城市,攀树技能还具有重要的应急价值。
台风来临前,攀树师会提前评估高大树木的状况,适当修剪枝条,防止树木倒伏,保障居民安全。
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造成65万棵树倒伏,交通严重受阻。在这场抢险救灾中,攀树师发挥了关键作用。
郑达雄老师带领厦大攀树队成员,参与“莫兰蒂”台风灾后清理工作,清理倒塌树木和树上高空挂枝。
郑达雄回忆,由于高空吊车体积庞大,难以进入道路狭窄的老城区及鼓浪屿等特殊区域。
在这样的环境下,攀树师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他们仅凭一根绳索,就能在树干间灵活穿梭。相较于大型机械,他们的作业方式更灵活、效率更高,修剪也更精细。
“当时鼓浪屿要申遗,结果赶上了台风。”
郑达雄记得,鼓浪屿上遍及古树名木和保护建筑,如果不对在台风中受损的树木抢救,既是安全隐患,也是财产损失。因此,攀树队配合当地园林局在岛上参与救援半个多月,推进了这座小岛的申遗进程。
攀上树冠 为生态研究开启新视角
攀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这项技能为科学家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郑达雄多次参与生态科研考察,曾前往西藏攀登高达101.2米的藏南柏木Ⅰ号。
“树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他解释道,“正因为有巨树的庇护,一些树冠上栖息着两千多种植物与昆虫,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这恰恰能够发挥攀树的优势。”
通过攀爬高大树木采集种子,再进行人工繁育,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效率、扩大种苗规模。许多濒危树种,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繁育,如今已成为城市绿化的常见树种。
△曾经的极危物种普陀鹅耳枥,通过人工繁育逐步成为舟山市等地园林景观。
金斑喙凤蝶是我国唯一被列为一级保护的蝴蝶物种。据文献记载,它们多在林冠层活动。生态学研究者借助攀树技术抵达林冠高度后,能够更便捷地观察它们的传粉对象与飞行行为,从而推动相关生态研究与保护工作。
爬树,不再只是儿时的游戏,它逐渐成为一门学问,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攀树师们凭借一根绳索、一身技艺,守护着城市的“绿色遗产”,也守护着绿水青山孕育的珍贵生态。为攀树师们点赞!
上一篇:强如韩国医美,也开始讲究性价比了
下一篇:降价反被骂,大疆到底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