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星空》有哪些硬伤
创始人
2025-10-10 11:23:57
0


国庆假期带小朋友看了易中天编剧、监制的《三国的星空》,应该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主要讲曹操与袁绍,以官渡之战收尾。影片结尾的彩蛋显示,下一部应该是讲“赤壁”。


电视时代,易中天的“品三国”听众和读者不少,提出了一些在史学界可能不算新颖,但在不太了解三国史的人而言比较新奇的观点。《三国的星空》也有一些体现。


国漫近些年越做越好,志怪传说做些改动,往往无伤大雅。但历史国漫,需要谨慎。历史国漫,拍成电影的不多,成功的更少。《长安三万里》口碑很好,画面好、声乐好,最重要的是,剧本好。


历史国漫,要么尊重历史,要么干脆不要历史,就去架空。日本有搞架空历史剧的传统,以三国为题材的电视剧、动漫多如牛毛,甚至魔改到全员女性(《一骑当千》)。中国大陆观众可能把日漫当消遣,但如果本土拍出来的历史动漫经不起推敲,就一定会不买账。


《三国的星空》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该剧令观众最意外之处,在于汉献帝刘协与曹操的关系看起来过于密切。而这种过于密切则源于该剧“演义”了衣带诏事件,即汉献帝向曹操承认曾向董承下衣带诏,但献帝自述下诏诛曹的前提是曹操有谋逆企图,只是董承故意把这个前提“裁剪掉”,变成了不加条件的“奉衣带诏讨贼”,因而造成了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误会。在剧中,这个误会后来解开,汉献帝与曹操恢复成挚交,献帝甚至出现在官渡之战的曹营,亲自出面阻却袁绍一方的进攻。


这就涉及到衣带诏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接下来会引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这四部主要的三国史料作一些分析。


衣带诏事件是一桩历史悬案。之所以悬,是因为究竟汉献帝是否下过衣带诏,是不明确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云:“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后汉书·董卓列传》云:“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资治通鉴·汉纪》云:“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云:“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三国志》此下有辞字受帝衣带中密诏,当杀公。”


这就是关于衣带诏事件的最主要史料记载。可以发现,《三国志》、《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都表明,是董承自己讲(辞、称)获得了衣带诏,而不是确证汉献帝真的下了衣带诏。只有《后汉书》是从汉献帝视角表明“乃密诏董承”。如果按照《后汉书》的说法,那汉献帝确实下过衣带诏,但如果按另三部史书的说法,衣带诏可能是献帝所下,也有可能是董承伪造的。


正因为三部史书都没有像《后汉书》那样明确提及衣带诏是真实存在的,才疑窦丛生。支持汉献帝并未下过衣带诏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可以自洽的,比如,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在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之前,且陈寿本就出身蜀汉,都只敢讲董承辞(自称)受衣带诏,且与范晔同属南朝宋时代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注大量历史文献,包括《献帝起居注》、《献帝纪》等,都没有任何确证献帝衣带诏真实存在的文字,这就导致本就“尊汉拥刘贬曹”、全书立意都是蜀汉正统的《后汉书》的描述实在存疑,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到了北宋,司马光根本无视《后汉书》的叙述,甚至连“辞受”都不用,索性直言董承“称受”衣带诏了。


换言之,认为汉献帝并未下过衣带诏的观点似乎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如果汉献帝真未下过衣带诏,不也就说明汉献帝当时可能并未想诛曹吗?所以衣带诏难道不会是董承的一个阴谋吗?


历史的另一个细节是,曹操据兖州后,毛玠进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并获曹操认可。时长安乱,献帝东迁返洛阳,“太祖(即曹操)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可见,曹操第一次迎奉汉献帝就受到了董承阻拦,二人心生芥蒂才是正常的。


由此也可以推之,衣带诏是董承阴谋的观点是说得过去的。


但即便衣带诏可能是阴谋,汉献帝就与曹操可能成为影片中的“密友”吗?


《三国的星空》以衣带诏悬案切入看似一个好的戏剧性开端,但问题在于,要过于美化曹操,尤其要描绘汉献帝与曹操成为彼此依赖的战友,则十分困难。


我们还是要回到史料来分析。


《三国志》仅有曹操诛董承之事,并无诛其女董贵人之事。但《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却有记载,云:“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资治通鉴》基本原文复述以上内容。董贵人虽有献帝子嗣身孕亦被诛,可谓凄惨。依《三国志》,诛董承是在建安五年,则诛董承女,亦在此期间。


即便以对《后汉书》最不信任的态度去揣测,认为既然《三国志》没有诛董贵人的内容,则有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诛董贵人之事,但即便如此,无论《三国志》、《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的的确确有曹操废黜并诛汉献帝伏皇后的史实。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云:“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乎!’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是在讲建安五年曹操诛董承后,献帝之伏皇后写信给其父伏完,言及献帝报怨曹操杀董承。在建安十九年,此事被曹操发现,曹操即令华歆擒伏后,废后并杀伏氏族人数百。伏后乃琅邪世家,与献帝虽是政治联姻,但二人历经李傕、郭汜之乱,颠沛流离,相互扶持的感情是有的。


上述关于伏后信件的记载,足以证明汉献帝在建安五年曹操诛董承之后就相当不满,但只能隐忍。而官渡之战正是发生在诛董承同一年的八月。所以,怎么可能出现《三国的星空》中那种汉献帝与曹操成为“亲密战友”的可能呢?


如果《三国的星空》是想拍一部架空的历史,那这种架空的设计似乎除了要强行洗白曹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关键这个系列剧后面该如何编呢?难道是曹操后来“变坏了”,与汉献帝分道扬镳?这样的“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曹操比之刘备、孙权,从史实上看确实存在诸多暴行,这些暴行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家、军阀去比较的。最让曹操在道德口碑上无法翻身的,就是屠城徐州。正是这一系列史有所载的无争议的暴行,才让所有史家对曹操的道德评价都不会高,这也就成为后世将曹操“白脸”化并称其为“奸雄”的基本评价来源。


站在后世视角,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兴军屯、采九品官人法,为北方恢复生机贡献甚巨。但后世史家也一定要纷纷执笔“揭露”曹操的暴行,这恐怕不只是儒史笔法,也是一种“人民史观”,借古喻今,以为镜鉴,以史笔约束历朝历代的当权者。


文明的塑造与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华夏文明的风骨就是经由不同时代的史观去形成的。不同时代的史家给当世的权力提供“镜鉴”,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约束权力的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对老百姓而言并无任何益处。


基于历史的动漫和影视作品,并非要诉诸“民族主义”或塑造完美的强人政客才能收获好的口碑和票房。对史料缝隙的合理推测,对历史人物的“以小见大”,都不失为创作的方向。《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历史文学作品,正是在于它既符合了历史的方向,同时又满足了不同时代各阶层所持有的诸多共同价值观。


强行洗白曹操既与史实严重不符,又抹去了对历史人物残暴行为的批评,也就抹杀了各时代史家最辛苦的努力,现实则是,观众不满意,市场不买账。


后续创作者,宜戒之慎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