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马吉英,作者:任娅斐,原文标题:《投资超80个项目后,他要探索新的“无人区”|四十之获》
40岁时,袁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工作了16年的广汽集团,加入芯联集成,换个赛道创业,重新出发。
从大型汽车集团出来创业的高管不少,但成功者不多。袁锋希望自己这次创业能有成就。
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袁锋加入广汽集团,任职超过16年,2019年起,他任职广汽集团旗下产业投资机构广汽资本总经理,开始以CVC的角度进行投资布局。在其任职期间,广汽资本成功投资了地平线、中创新航、文远知行、速腾聚创、芯联动力等超过80个项目,被投企业总市值超过5000亿元,至少20个项目通过并购或上市实现退出。
在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投资的过程中,袁锋看到中国半导体行业存在巨大成长空间,整个产业对中国发展非常重要,并且还需要投资与产业赋能去孵化成长。袁锋认为,自己在投资与产业赋能方面深有积累,希望能主动下场,因此在2023年,袁锋决定正式加入芯联集成,负责筹划碳化硅SiC项目及芯联集成的投资生态布局。目前,袁锋兼任芯联集成控股碳化硅(SiC)科技公司芯联动力董事长和芯联资本(芯联集成旗下CVC)创始合伙人。今年12月份,芯联资本首只基金将会关闭。
身份及行业的转变让袁锋感到了更大的挑战。创业后他所负责的工作涵盖了投资、战略、企业经营管理等,更综合且多面,每天要应对的情况更为多变和复杂。“对自己的能力是一个更大的锻炼,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时间挑战:探索更多的创新和‘无人区’,要考虑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很多,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袁锋说。
但他坚信这是下一个十年可以长期押注的赛道。他希望芯联资本通过持续投资能拉通新能源产业链条,成为硬科技这个赛道中真正的产业资本。
以下为袁锋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内容整理(有删节):
40岁那年,我站在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跳出舒适圈,重新出发。
最大的变化是换了城市。我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毕业就进入广汽集团,在广汽工作16年。40岁时决定创业,加入芯联集成,从广州搬到了绍兴。
城市换了,赛道和身份也换了,做这个决定,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在广汽的16年,是我40岁之前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我在2019年接手广汽资本时,广汽资本大约是10亿元的规模,到2023年底已经有100亿的规模,同时已新设立300亿元的基金。
当年广汽资本的投资,是链主式投资。我们把新能源电池、半导体、自动驾驶等汽车“新四化”领域未来所需要的技术视为新的产业链条,和“链主”一起去做投资布局。比如在电池领域我们投了中创新航,跟它一起成长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透视分析整个电池产业链,具备了更深厚的投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专业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逻辑。
我们也和科大讯飞合资,孵化了座舱企业,并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了地平线。跟着这些链主式投资项目,我们进一步投资了电池的产业链、座舱的产业链、自动驾驶的产业链上很多很好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是我个人觉得特别有意义和成就感的项目。
当然也有比较可惜的项目。2023年4月,智元机器人来找过我们。但由于当时的一些工作调动,我们错过了这个投资。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唯一没投进去、但很希望能投资的项目。
可以说,在广汽的十六年,我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已然处于舒适圈之中。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中国汽车从油车转向电动车之后,电动车用的芯片数量大幅增加。油车本质上是机械型产品,而电动车则是半导体产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缺芯片的难题,我在广汽负责投资时,就经常为寻找新产业链上缺的零部件或技术四处奔走,和产业链上的企业交流。
我在广汽资本时投资了两个典型企业,一个是芯联集成,一个是地平线。它们都赶上了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这波发展,两家后来也都顺利上市。我意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芯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叠加严峻的国际形势,我相信这一定是中国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赛道。
与芯联集成两位创始人从相识到相知,我看到他们从2018年就坚定地选择新能源赛道,在无人区开辟道路,展现出卓越的前瞻性与判断力,持续拓展产品线、快速实现多领域中国领先,凸显出强大的创新力与执着精神。其高效执行与团队战斗力让我深信:他们必将不断突破。
当时我也想突破自我,内心深处很渴望在一个未来重要的赛道里,去迎接更多新挑战,想把未来至少10年的生涯,投入到这个对国家、对产业、对行业都有重要价值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这些因素,坚定了我重新出发的决心,换个城市、换条赛道、换个身份,拥抱新的挑战。
创业并非易事。我在广汽做过两次内部孵化项目,一是推动广汽集团出行项目公司的落地,二是将广汽资本打造成整个集团的资本运营平台和股权投融资平台,对创业的多变、复杂及不确定性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准备。
但创业从0到1还是很有挑战,需要处理的事情更加繁杂。以前我主要专注于投资,现在的工作不仅涉及投资,还涵盖战略管理、市场客户等多个方面,需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很多。比如在碳化硅项目设立初期,我几乎每天全身心扑在这件事上;到基金设立阶段,又每天忙于基金的各项事务;现在基金进入正轨,又要把更多时间放在看项目上。
但最难的事情,还是如何让大家相信在今天你还能把投资做好,真正做到让LP托付信任,让我们管理投资。好在我一直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觉得心态很重要,相信信念所至,力量所生。
我认为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跟随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AI等新兴终端应用,一起去定义产品,做出有护城河、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逐步走进新兴应用赛道的“深水区”。
如何让芯联集成能成为终端客户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研发,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我选择以资本做纽带。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引领全球,且具备定义需求、引领创新的能力,催生了产业链新模式,终端需要与懂工艺的半导体制造工厂直接合作,实现功能差异化与降本。
另一方面,进入芯联时我意识到,碳化硅与新能源汽车的关联极为紧密——其近90%的应用场景都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18年,特斯拉率先采用碳化硅新型电控模块,推动整车实现更低能耗与更长续航,也让整个行业都意识到碳化硅对汽车未来的重要性。
我思考的是:既然它的应用场景如此集中,能否借助产业资本这一纽带,让车企不仅成为投资人,更成为研发合作伙伴?这一思路得到了公司创始团队的支持,芯联动力迅速完成了投资孵化,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包括上汽、小米、东风、宁德时代、小鹏、博世、电动汽车百人会等产业方及汽车行业内影响力机构的投资。
通过“资本+产业链接”的模式,过去一年里,芯联动力拿下了中国市场60%~70%的份额,锁定了未来4至5年的碳化硅主驱超过100亿的订单,还与车企结成“研发伙伴”——许多新产品(新车型)刚启动研发时,我们就已深度参与主驱芯片的研发创新。某种程度上,这证明我们兑现了“要做客户最好的支持者”的理念。
因此,深度参与终端产品定义,需要“链接”终端形成创新的闭环。事实上,无论是芯联集成还是芯联资本,这一两年的发展进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坚守硬科技“长跑”
今年,我更加坚定地通过资本“链接”各方形成合力,让我开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芯联集成在业务上取得全面突破;二是在一级市场还不太活跃的背景下,我们依然把芯联资本设立起来了,并且完成了十余个项目的投资。
这其实非常不容易。我去年常说两句话,第一句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不能没有风险投资”。我是想呼吁大家,中国还有太多值得投的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创新的空间。
第二句是“这是一个能在好时机、用好估值投到好公司的窗口期”。投资讲究时间点,去年正是对的时间,因为大家都不看好,估值合理,反而能从容地用合理价格投资到优质公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积极出手的原因。现在市场回暖,我们反而面临产能跟不上、客户们抢产能的情况,说明当时还是保守了。
我事后复盘,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即使在市场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投硬科技。做企业和做投资,最怕的就是摇摆和走错方向。当你面对一个模糊但正确的方向,如果犹豫不决,等到形势明朗时,机会已经错过了。所以认准方向后,一定要坚定地向前冲。
芯联资本和广汽资本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本质是一样的:必须要通过生态的“链接”赋能被投企业。
比如当初广汽资本投中创新航、地平线、速腾聚创,是因为大家能一起去解决产业链上存在的短板、一起打造竞争力的长板。真正的CVC不是简单地顺着产业链进行投资,而是要结合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市场环境、技术周期、企业战略进行投资布局。芯联资本也希望通过“资本+业务”协同为生态伙伴创造赋能价值,形成“战略协同→企业成长→财务回报→生态强化”的正向循环。
芯联资本希望真正把产业链上下游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我们自去年成立以来,一年多时间已经投资了地瓜机器人、超聚变、烁科中科信、魔法原子等十余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半导体供应链(设备、材料及零部件)、芯片设计和下游新兴应用机器人、AI、新能源及硬科技等相关领域。
为什么会关注机器人、AI等下游应用领域?因为投资新兴应用可以成为芯联对未来产业研发创新的触角。我们非常希望能与终端企业一起做底层创新。举个例子,我们投了因时机器人,帮它大幅提升了竞争力。业内也非常认可我们的方案,现在多家做机器人硬件的公司都来与我们联系,也要做类似创新。这原本不是我们产品主要的应用赛道,但我们通过产业链接,既帮被投企业解决问题,还推动了自身集团的研发能力,打开了一个个新市场。
产业资本一定要了解企业做投资的真实需求。事实上,随着中国硬科技的崛起,CVC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看来,首先,CVC应该充当集团创新的触角;其次,通过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起企业的生态圈和护城河;最后,实现财务回报。
芯联资本的十年之约,是与中国硬科技产业的“共生之约”:我们不想只做赛道上的“旁观者”,而是要做产业链的“链接者”、技术创新的“赋能者”——用资本打通上下游资源,用产业经验帮企业避开坑洼,用长期主义的定力陪企业熬过研发的“冷板凳”。我期待十年后,当全球谈论中国硬科技的崛起时,会提到一批扎根技术、坚守创新的中国企业;而当人们谈论这些企业的成长时,会记得芯联资本曾与它们一起,为这份“中国智造”的荣光拼过、闯过、坚守过。
上一篇:福州参与福建大黄鱼产业集群建设
下一篇:来福州 吃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