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通知震动全球铁矿石贸易圈,中国买家暂停接收必和必拓美元计价铁矿石,力拓却欣然接纳人民币结算。这背后不仅是企业选择,更是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
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钢厂发出通知:暂停接收必和必拓所有美元计价铁矿石,包括已在途的船货。中方明确要求,恢复采购的唯一条件是接受“浮动价格+人民币结算”新模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紧急回应,称中方决定“令人失望”,并希望问题迅速解决。
而在同一张谈判桌前,两家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力拓迅速接纳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却成为唯一坚持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矿企。
股东结构决定结算立场
必和必拓与力拓在人民币结算问题上的态度分歧,根源不在澳大利亚,而在其背后的资本格局。
力拓能迅速接纳人民币结算,源于其与中国市场资本的深度融合。中国是力拓最大市场,占其总收入57.4%,2024年其在华采购额更达4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力拓与中国企业在西芒杜铁矿项目上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本联系。该项目由力拓、中铝铁矿控股公司和几内亚政府共同开发,中国宝武也持有北部区块股权,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反观必和必拓,其股东结构以美系资本为主导,融资渠道和债务结构均与美元深度绑定。这种资本结构的差异,使必和必拓在转向人民币结算时面临更大的内部阻力。
美元霸权与铁矿石贸易旧秩序
美元作为铁矿石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一直是美国金融霸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这条支柱正在出现裂痕。
对中国而言,每年进口数千亿人民币的铁矿石,全用美元结算意味着将钢铁成本的命门交给美联储。美元加息周期带来的汇率波动,能吞噬钢企整年利润。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2020年,中国宝武与全球三大矿山相继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2024年,河钢集团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采购铁矿石306万吨,金额超24亿元,同比增长25%。
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已从试探变为趋势。2024年8月,必和必拓首船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抵达山东日照港,虽然规模有限,但其象征意义引发广泛关注。
买方觉醒
过去几十年,全球铁矿石市场由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巨头主导,形成“量大价高”的怪圈。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常年消耗全球75%的海运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但巨大的市场体量并未转化为定价优势。
转变在近些年发生。中国一方面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2024年前5月,巴西铁矿进口增加1750万吨,乌克兰、印度等非主流矿进口增幅达19%。
另一方面,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国内采购需求,彻底改变了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此次暂停美元计价采购,正是其议价能力的直接体现。
全球资源版图悄然重构
中国铁矿石供应多元化战略正在加速推进,全球资源版图悄然改写。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已进入开采阶段,这座储量超50亿吨的“全球铁王”预计2025年底投产,初期年产量可达6000万吨。
同时,巴西淡水河谷已上调年产量目标至3.23亿至3.3亿吨,并积极与中国合作,扩大铁矿石运输专线。
市场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2024年全球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量超660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澳大利亚若固执己见,只会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人民币结算的必然趋势
必和必拓并非从未尝试过人民币结算。2020年,中国宝武就与必和必拓完成首单进口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2024年,必和必拓首船人民币结算铁矿石靠泊山东日照港。
那么,为何如今必和必拓成为唯一坚持美元结算的澳矿企业?
其背后的美资股东压力不容忽视。人民币结算若普及,美元在全球矿产贸易中的分量将减轻,美国金融霸权也会被打折扣。
但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已是新加坡交易所的8倍,形成了新的定价体系。
一旦人民币计价的现货、期货和指数“三价合一”,中国钢企将获得更大的议价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