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都在下坡路,“铁饭碗”碎了一地
创始人
2025-10-04 15:25:11
0

这次去加拿大,我见到了之前在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工作的朋友。她告诉我,由于今年初公司进行了约3000人的大裁员,她告别了自己工作了23年的杂志,转而去了华盛顿一家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小众纸媒。


不胜唏嘘。以《国家地理》这样的行业顶级摄影和权威科普媒体的头牌地位,尚且如此,其他媒体自不待言。


上一篇《媒体已被自媒体秒成渣,你却还在上班打卡》获得了不少媒体人的转发与认同,还第一次收获了来自陌生朋友的赞赏,这激发了我的创作动力。


作为一个有10年主流机构媒体从业经历的人,我并非有意唱衰传统媒体,深知这个行业汇聚着大量有想法、有才干、能打敢拼的精英,但因为种种原因被束缚住手脚,困在原地。


当然也有部分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所认为的“舆论阵地”总要有人坚守,与我希望探讨的个人在媒介范式改变的当下,如何确保自己有饭吃、有成长,并有幸守住自己的理想,不在一个层面上。


裁员缩编成趋势


放眼全球,这两年主流媒体的日子过得如何?就一个字:难。


从耳熟能详的媒体来看,《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纷纷裁员10%~20%,ABC、CBS、FOX、NBC多个美国新闻台的地方站不断减员,欧洲最大的收费电视平台——英国天空电视台(Sky)近两年已裁减约3000个职位。原因基本一致:广告和发行收入双双下滑。


上述都是知名的市场化媒体,再看看政府拨款支持的“公共媒体”现状。今年7月,受美国联邦资金削减影响,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和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分别裁减15%和10%的员工;


英国BBC因年度预算赤字接近5亿英镑在去年裁减500个职位,并面临大量家庭取消电视执照费的挑战;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为应对预算赤字,近两年裁撤了超过1000千个岗位;


我们的邻国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2025财年预计亏损400亿日元(近20亿人民币),连续第三年亏损;韩国KBS(韩国广播公司)因电视牌照费征收和广告收入减少,预计2024年财政赤字将达3400亿韩元(约合17亿人民币)。


难道这些主流媒体是吃干饭的吗?


难道他们不想坚守自己的“舆论阵地”吗?


要知道,当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曾支持过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田野研究,为库斯托这样的深海探险家提供资金保障,持续资助科学家们珠峰考察和亚马逊流域研究。



可理想跟爱情一样,都是需要有面包来支撑的——对于媒体而言,若想发挥行业影响力,没有钱更是万万不能的。


当《国家地理》3000名员工被迫离开,他们大概会回想起当初入职这家顶流期刊时的无限风光,以及曾经与业界共创的辉煌篇章。然而,当媒体连自己员工的饭碗都无法保全,高花费的内容制作、媒体活动开展及影响力构建,又何从谈起?


一位日本摄影师朋友告诉我,在经济“失落的三十年”里,日本已经失去了很多优秀的纸媒。


比如他曾供职一家潜水类杂志,负责水下摄影。曾经厚厚的杂志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使他得以长年奔波于各大海岛目的地,产出过许多震撼的大片佳作。


20多年前,他所在的潜水杂志停刊了,从此他便成了各大杂志的特约摄影师——一名Freelancer(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变主流


这两年,尤其国外举办的媒体活动上,参与者是Freelancer的比例越来越高。


他们是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是“一人杂志”的创刊者。他们不再依附于传统机构媒体,而是以个人品牌为核心,在不同平台与客户之间穿梭。


Helen就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澳洲大姐。之所以叫“大姐”是因为在我出生那年,人家就开始背包旅行了。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台播音员,随后在8家旅行杂志担任编辑,同时还为许多杂志和报纸撰稿。


如今,Helen身兼三家旅游杂志的编辑与自由撰稿人,还是旅游作家电台的播客主持人。年届六旬的她依然阳光、活力充沛、一直在路上。Helen说,至今仍有很多客户都是在与她编辑过的各种出版物合作时认识的,“我很高兴能把他们视为朋友”。


Helen在澳大利亚维州的高山雪场


除了我所在的旅游行业,越来越多的Freelancer出现在视觉影像纪录片、深度调查报道、科技、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领域,在能源、航天、金融、医疗等垂直B2B领域,项目制写手和顾问型记者也大量涌现。


说到其中缘由,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媒体经营压力:广告收入下滑、订阅增速放缓,让许多主流媒体持续削减固定开支。与其维持高昂的全职团队,不如在项目需要时按需聘请“外包化”写手、摄影师或导演。


另一方面,在平台化时代,新闻资讯、短视频、专题纪录片、社交媒体内容并行。多样化的内容需求对技能的要求更加细分,而自由职业者的跨界与多专长,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就拿旅游这个需要频繁出差、但推广预算有限的领域来说,机构媒体往往会权衡一次差旅带来的收益。这导致了传统媒体的一大痛点——媒体领导往往很难算清这笔账,瞻前顾后不肯批假;而编辑记者出不去,待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内容只会越来越干瘪。


媒体迎来超级个体时代


新闻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学新闻的,怎么轮到自己面对行业变革时,反倒忘记了?


当全球传统媒体大势已去,身处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还在追求稳定、体面的铁饭碗,这种认知已经OUT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也曾是这么思想OUT的人。之前去欧洲出差,听闻一个性情温吞的比利时大叔是某本旅游季刊唯一的编辑,再看到他一直埋头记笔记的憨容,我忍不住暗自讪笑。


毕竟,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人海战术,天然喜爱“巨头”“庞大”这样的排面词儿。


如今再遇到这样的“神人”,我会多一份思考,多一分敬佩。一个人独立完成选题策划、图文排版、商务拓展和线上发行,这不正是“小而美”的创作者经济集大成的体现吗?


英国旅行作家Olly为他的“一人杂志”《Mountains》(山岳)首期众筹


当自由撰稿人和自由摄影师不再局限于为媒体供稿,通过写书、办展,运营播客、社交媒体和培训课程,实现多元收入;


当纪录片导演与独立制片人绕过电视台,与流媒体平台直接签约,实现作品国际发行;


当调查记者借助众筹或基金支持,将调查成果发布在自己的小型网站和个人频道上;


再看罗振宇、刘润的年度演讲,陈文茜的新闻时评、许知远的对话栏目……他们不依靠传统机构背书,却凭借个人知识、魅力和持续输出,构建起完整的内容商业生态。


这些“超级个体”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许多机构媒体。不是吗?


当媒介范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全球媒体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时,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位媒体人,放下对“铁饭碗”的执念,主动拥抱变化,深耕个人优势,立足长远,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未来的媒体版图中,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持续生长的“超级个体”;没有一成不变的“阵地”,个人品牌才是我们自己的护城河。


个人品牌,就是新时代的媒体品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ulan看世界,作者:Mulan往里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