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我终于敢说“我想要”
创始人
2025-09-30 16:45:39
0

深夜12点,关掉刷到麻木的短视频,突然问自己:我今天干了啥?


跟了5年的领导说 “公司要裁员,你多担待”,我笑着点头 “没问题”;晚上刷到朋友 Fire 后旅居大理的朋友圈,手指划走的瞬间,心里空了一下。前者是我的真实经历,后者是我的日常。


年初从北京搬到成都后,我开始参加一些社群活动,发现30+的伙伴们大多和我有过一样的状态:大家好像都对生活少了点“劲儿”。


财务上的压力、亲密关系的摩擦、年龄带来的力不从心,这些中年绕不开的课题,似乎让很多人提前进入了“低消耗”的人生阶段。


当被问起“你真正想要什么”,得到的往往是一句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有‘想要’的东西?这样活着也很好啊!”


中年选择“收着活”,或许是经历摔打后的自洽,或许是对内卷的主动祛魅。这本身无关对错。


但你要说这些“无欲无求” 的背后,完全没有一丝不敢直面的犹豫,我不信。


当看到别人为热爱的事奔波时,会不会莫名失落?


当深夜刷手机到凌晨却不知道自己在刷什么时,会不会觉得时间完全浪费掉了?


看到那些自由Fire 的人旅居大理,会不会偷偷羡慕?


就像很多人羡慕我,离开职场,定居成都,开启慢生活。


我想这种所谓的“提不起劲”,可能不是真的没欲望,而是大家太久没学过怎么和自己的欲望好好相处。


我们这代人好像总被教育“欲望是可耻的”:想赚钱怕被说功利,渴望被爱怕被拒绝。想捡起年轻时的爱好,购物车的装备放了半年没下单 —— 怕家人说 “都这年纪了还瞎折腾”,更怕自己三分钟热度被笑话。


我们习惯了被动:职场上跟着别人的节奏走,生活里照着世俗的模板过,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同龄人怎么选就怎么跟。


可一旦遇到卡点,那句藏在心里的“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是会冒出来戳中自己。


人到中年还没想清“自己要什么”,其实很正常。但如果用 “躺平”“认命” 把欲望藏起来,反而会让生活变得越来越模糊。


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里写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中年欲望回避,实为灵魂发出的求救信号。” 他说,中年之前,我们其实都在为别人活 —— 为了父母的期待做 “乖孩子”,为了职场的规则做 “好员工”,这些为了适应环境构建的 “临时人格”,帮我们获得了生存的安全感,却也让我们慢慢分不清:哪些是外界的期待,哪些是自己的真心。


就像很多人把“升职加薪” 当成目标,可真到了那个位置才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工作价值被认可;有人跟风理财炒股,后来才明白人只能挣到认知以内的钱。


那些没说出口的欲望、没实现的期待,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藏在无意识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会下意识给欲望贴上“不切实际” 的标签,把它们关起来。靠刷短视频、冲动消费填补空白,却在关掉屏幕后更空虚;嘴上说 “无欲无求”,其实是怕说出欲望后被嘲笑、被否定,干脆用“佛系”当保护壳。


我自己也是在35岁那年,才从这种 “模糊状态” 里钻出来。这个年纪在互联网公司已算大龄,职场瓶颈显而易见,账户余额和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都在发出警告。


我到底在为谁活?


这几年试过很多方法,慢慢学会直面欲望,也终于在40 岁时想清了自己要什么。


分享几个真正帮到我的具体做法,或许能给同样迷茫的人一点参考:


一、读 “人生样本”,找内心的 “参照物”


比起纯理论的心理书,自传类小说更像“活的人生指南”,能帮我们看清 “自己想活成什么样”。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本是黑塞的《玻璃球游戏》,里面对“专注内心秩序” 的描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 “不被外界评价绑架” 有多重要:原来不用刻意讨好别人,也能活得踏实;


另一本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放下对“完美人生” 的执念、接纳平凡的瞬间,我突然懂了:“直面欲望不是要逼自己变优秀,是不跟自己较劲,承认想要什么、能要什么。”


二、去 “见不同”,打破思维的墙


人很容易被当下的环境困住,觉得“人生就该按部就班”。但走出去看看,会发现 “活法从来不止一种”。


我在京都见过80多岁仍在甜品店专注做蛋糕的老奶奶,她戴着老花镜抹奶油的样子,让我明白 “喜欢的事做一辈子都不够”,我们这代人也许就是要工作一辈子的。


我在马尼拉的贫民窟外,见过大人小孩围着火堆跳舞,没有华丽的场地,却笑得格外灿烂,这让我放下“幸福需要物质堆砌”的执念。


在成都猛追湾,如果早上7点逛逛活水公园,就会看到有茶客坐在活水茶楼里喝茶摆龙门阵,这些老成都慢悠悠把日子过成诗。


这些画面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之前的狭隘:原来幸福可以是专注热爱,还可以是随遇而安。关键是,这得是“我选的”,而不是 “别人说的”。


慢慢剔除生活里“别人觉得该做”的事,生活从容了很多。


三、攒 “底气钱”,给欲望留个 “安全垫”


正视欲望需要底气,而钱往往是最实在的底气。


35岁那年,我把 “40岁开启人生下半场” 设为人生中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并开始制定具体的储蓄计划:每月把收入的 60% 存起来,其中 50% 做低风险理财,10% 作为 “欲望基金”,专门用来旅行。


5年后,当账户里的钱以及所带来的被动收入足够支撑未来10年的生活时,我才敢辞职开启自由职业,我也愿意用10年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这份底气让我多了一份选择的权利,可以为了不想要的工作说不,并有资本试错。


四、拆 “临时人格”,找回真实的自己


我们在职场、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比如“靠谱员工”“孝顺子女”,本身不是错,但如果把角色当成全部,就容易丢了自己。


我辞职后做过一个“角色剥离练习”,超简单却超有用:先在纸上列出所有社会身份,然后逐个划掉,问自己 “去掉这个身份,我还想要什么?”


划掉“职场人”,我发现比起写工作报告,更愿意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


划掉“孝顺子女”,我发现比起 “按父母期待生活”,更渴望“让他们看到我的生活是幸福的”;


这个过程不是要否定角色,而是区分“角色需要”和“自我需求”:“努力工作” 是角色需要,但 “通过工作提升本事” 是自我需求;“照顾家人” 是角色需要,但 “被家人理解支持” 是自我需求。


想清楚这一点,我就不会在角色里活得越来越累。


五、建 “价值锚点”,把欲望落地成日常


正视欲望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把它变成可执行的行动。我借用了过去工作中常用的OKR 工具,把模糊的 “想要” 变成具体的行动目标,避免 “想太多做太少”。


首先盘点出自己最看重的4个核心价值:健康、财富、成长、亲密关系,然后给每个价值设定对应的 OKR并进行拆解。以我最迫切的 “健康” 为例:


O(目标):摆脱高血压,养出好状态,迈向百岁人生


KR1:【运动】每周运动≥4次(健身、打球、zumba三选一),血压低压<90(离职后发现自己已经高血压)


KR2:【饮食】清淡饮食,每日食盐≤5g,晚12点前睡觉


KR2:【艺术】学会一门乐器,精进摄影,每周投入两小时


和工作中的OKR 不同,这些目标完全不会让我焦虑,反而让我兴奋,因为每完成一个 KR,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在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来正视欲望,就是把 “我想要” 变成 “我在做”。


其实人到中年,最可怕的不是没实现多少目标,而是到老了才发现:“我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正视欲望不是要每天热血沸腾、功成名就,也不是否定“躺平”“佛系” 的选择,它只是让我们有勇气问自己一句:“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还能做点什么?”


有人在职场里找到了价值,有人在家庭里获得了幸福,有人在自由职业中实现了自我,这些都很好。关键是,你得知道“这是你的选择”,而不是 “你不得不这样选”。


你可以慢一点,可以试错,可以暂时没方向,但别停下“问自己想要什么” 的脚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薯片成长社,作者:薯片26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