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题图来自:AI生成
跨海大桥,越来越多了。
日前,深圳有关部门发布深珠通道前期研究项目招标文件征求意见的公告,标志着深珠通道又向前迈出一步。
这意味着,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之后,大湾区又一条跨海大桥呼之欲出。
这是全球最密集的跨江跨海大桥群,以基建之力,打破地理天险,将大湾区变成一个“市”。
不只是大湾区,在长三角杭州湾,在几大海峡之间,一批跨海大桥被提上日程。
大湾区,正在变成一个“市”
珠江口两岸,已有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多条跨江跨海通道,将大湾区连成一体。
规划中的深珠通道,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平行,打通深圳直通珠海、澳门的天堑。
根据相关方案,深珠通道采用公铁复合通道,估算总投资超400亿元,与深中通道基本相当。
加上建设中的狮子洋通道、规划中的狮子洋通道,未来珠江口两岸将有11条跨江跨海通道。
作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旗鼓相当,堪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但在大湾区中间,横隔着一道珠江口,狮子洋、伶仃洋的存在,让珠三角一分为二。
珠江西岸云集了广州、澳门、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珠江东岸则汇聚深圳、香港、东莞、惠州等城市。
这是最受瞩目的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而处于顶点的正是广州。
长期以来,珠江两岸只能经由广州中转,但随着珠江东岸崛起,深圳影响力与日俱增,在珠江口打造更多跨海大桥,就被提上日程。
最早是港珠澳大桥,原本是“双Y”设计,一边联通珠澳,一边打通港深,但因重重因素,最终只剩单Y。
为此,直连深圳的深中通道、深珠通道被纳入相关研究,目前深中通道已开通运营,深珠通道遥遥在望。
一旦这些通道全线建成,珠江两岸将从“V”字形出海口,变成“O”形闭环。
大湾区,为何还要建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越来越多,斥资数百亿元再建深珠通道,是否有重复建设之嫌?
的确,大基建要看社会效益,但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
投资与收益是否匹配,无疑是关键。
在中西部、东北,大基建趋于饱和;但对于大湾区,再多几条跨海通道,恐怕也不够用。
这是全球最繁忙的区域之一,跨城通勤、出行规模极其庞大。
去年开通的深中通道,开通即饱和,节假日堵车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过3155万车次,日均超过8.64万车次,单日高峰超18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
连接上海、嘉兴与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10多年,日均车流量6万多车次,高峰车流量14万辆。
即使跨海大桥越建越多,但面对有增无减的通行需求,无论跨海大桥、城际铁路还是跨城地铁,多多益善。
报告显示,2024年,湾区九市间(不含港澳)日均出行721万人次,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珠海与中山、广州与东莞最为密集。
这还只是跨城通勤人群,也没算上港澳,总体人次应该更为庞大。
要知道,这两年,港车北上挤爆港珠澳大桥口岸,港人北上深圳全年就超过8000万人次。
当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大基建扩容不能停。
不只是大湾区,这些地方也在拼命建跨海大桥
大湾区要形成闭环,长三角的杭州湾也在形成闭环。
双千亿级的沪甬跨海通道、沪舟甬跨海通道早已纳入规划。
一条直接连通上海与宁波,一条连通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长的跨海通道之一。
加上已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已建成的通苏嘉甬铁路,上海与周边各地市将形成大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
除了长三角,在三大海峡之间,也有一批超级工程跃跃欲试。
东部的台湾海峡,南方的琼州海峡,北部的渤海海峡,投资无不是千亿级乃至数千亿级。
这些工程虽然不乏技术难度,但在“基建狂魔”的支撑之下,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战略需要和经济效益。
过去,这些超级工程,往往因为经济性价比不足而难以推进,倡议几十年仍停留于前期研究阶段。
但如今,连数千亿级的川藏铁路、新藏铁路都已上马,万亿级的雅江下游水电站正式开工。
可见,经济效益之外更要看战略需要,一切都有可能,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