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9月27日讯(记者 代紫庭)“粽子第一股”五芳斋(603237.SZ)正式启动赴港上市步伐。9月26日,五芳斋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议案,授权管理层启动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不过,作为五芳斋的核心产品,粽子业务正面临增长压力。公司还在今年5月深陷代工粽子“创可贴”食品安全事件,品牌信任度仍有待恢复。
在粽子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五芳斋能否借助港股融资突破增长瓶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在香港上市,五芳斋能够让粽子走出国门,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但也有声音认为,当下赴港“为时过早”。
启动H股上市筹备,目标“走出国门”
根据五芳斋9月26日发布的《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提示性公告》,公司董事会已授权管理层启动H股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
来源:企业公告
五芳斋表示,此次赴港上市是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目的是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然而,公告同时提示,本次H股上市需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审议,并经中国证监会备案和香港联交所审核,能否最终实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事实上,五芳斋一直在探索“走出国门”的路径。公司总经理马建忠曾公开表示,“粽子出海”是五芳斋下一步的重要战略。据他介绍,公司2024年已在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开设子公司,目前已经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在韩国重新上市。
五芳斋为何对港股展开“突袭”上市?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向蓝鲸记者表示,通过香港联交所这一国际平台,五芳斋能更好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赴港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不过,五芳斋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仍有待考量。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五芳斋当下去布局国际化市场可能“为时过早”,海外市场对于中国传统饮食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速冻食品出海能否匹配国际化市场的消费群体,前景尚不明朗。
据了解,五芳斋创始于1921年,主营业务是以糯米食品为主导的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2022年8月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被誉为“粽子第一股”。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五芳斋通过直营、合作经营、加盟、经销等方式共建立了496家门店。
9月26日,五芳斋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公司董事长为厉建平,副董事长为魏荣明,管理层团队包括总经理马建忠、常务副总经理马冬达等。
眼下,从董事会授权到最终落地,五芳斋的二次上市之路仍存变数,同时也折射出传统食品企业面临增长瓶颈时的突围焦虑。
主营业务承压,食安风波暴露生产漏洞
五芳斋的确需要从愈发收紧的主营业务中找到新的出口。
粽子收入作为五芳斋的基本盘,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大幅下滑。根据公司2024年财报,五芳斋粽子营收为15.7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64%;销量减少1.14万吨,库存量同比激增33.82%。公司全年营收22.51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均下降14%。
此外,2025年上半年,五芳斋的归母净利润为1.95亿元,同比下降16.70%。
对于业绩承压,五芳斋解释称,公司面临消费需求收缩,传统节令食品市场竞争加剧,叠加部分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方面挑战。
除了业绩压力,五芳斋还在今年5月卷入一场食品安全风波。5月初,有消费者反映在来伊份“高粽”系列蜜枣粽中发现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而该产品由五芳斋代工生产。
事件发生后,来伊份(603777.SH)全面下架该批次产品,五芳斋也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生产流程进行排查。
尽管来伊份在后续声明中表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检查到任何不合格产品。但据盐财经报道,这一事件导致合作方退货率激增45%,引发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蜜枣粽中带血的创可贴恰恰暴露出五芳斋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漏洞。企业财报显示,五芳斋采用“自主生产为主、委托加工生产为辅”的模式,会委托外部供应商生产月饼、糕点、蛋制品等产品。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粽类产品委外加工产量6878.80吨,委外生产占比16.43%。也就是说,大约每五个五芳斋的粽子里,就有一个是出自代工厂。这不禁让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产生怀疑:与自主生产相比,委托外部生产的品控及监管能否保持一致水平?
据海报新闻报道,来伊份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消费者已经与企业达成和解。而对于事件成因,来伊份与五芳斋至今仍未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9月27日,蓝鲸记者就五芳斋赴港上市计划、涉事蜜枣粽调查结果等问题致电并致函五芳斋,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由此看来,五芳斋能否真正借助资本东风实现品牌重塑与出海破局,仍需直面内部产品品控及外部市场竞争等根本性挑战。
下一篇:中国第一大省,正在拼命建跨海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