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带给我们的活法与解法
创始人
2025-09-28 08:04:04
0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话题,本来就兼具“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形而下”的现实意义。这个时代,说实话,“形而上”的思考太重要了。“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所以孔子才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该只沦为器物般的功用,更要追寻“道”的根本。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若失却了它的形而上,失却了它的国家、情思、风俗、道德,或是让这些变得无用,那是一件“很怪”的事。可我们如今,似已见怪不怪。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个体,若没了人文价值、终极信念的支撑、维系与调节,行为只会陷入无序——起哄、赶潮、浮躁,全都蜂拥而来。


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行为的根据何在?何谓“天人之际”?何谓“性命之原”?没有神圣感、敬畏感与虔诚感,没有根源意识与终极托付,真的可行吗?


“天”“道”“理”“命”“心”“性”“仁”“诚”“良知”——这些范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升华到自觉境界时,才凝练出的“形而上”境界。对人类而言,这世界从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集合,而是个价值世界、意义世界。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天人合一、悟行合一、知行合一、物我合一、心性合一、体用合一,正是指引我们的明灯。这世界不只是我的“对象”,我本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


有时我总在想,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与老子,还能帮我们走出当下的困境吗?他们当年的思想,还能唤醒我们的内心吗?人生在世,仔细想想,我们对生命的困惑,真的变过吗?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功成思退,这些忠告,真的变过吗?


大多数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围着“贫、穷、困”这几个字打转。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我们的生命现象。中国儒释道文化,本质都是生命的学问,其特殊智慧,全落在“人生的方向”上。


我们面对所有问题的立场,似乎都该基于生命的立场:向外,回应生生不息的大宇宙;向内,培养自强向善的小宇宙;向下,离不了物质基础;向上,能提升到高尚的价值理想。这里洋溢的生命活力,没有内外上下的界限,全是以德性的生命,呼应着宇宙的生命倾向。


少了这些思考的时代,必然多困境。人生之困,无外乎物质与精神的困境、困顿。贫困多是物质上的,穷困多是精神上的,其实我们每个阶段,都可能遇上。


贫与富相对,穷则和人生道路、事业相关——无财之谓贫,无志之谓穷。困与囚,又是对生命而言:生命成长受了阻碍,失却了自我掌控,没了自我,迷了自我。


贫常与贱相连,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之交”;穷常与达相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恰和儒家“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对应:独善其身是向内求,提升自身境界,修身多从习性入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唯有独善其身,突破生命困顿,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生命境界。


困住我们人生的到底是什么?是欲望,是习性,是习气,是边界,是情绪,是认知,是境界。


如今我们的社会,物质到了极大丰富的时代,却突然发现心空了——除了物质金钱,好像再难找到能带来满足感、幸福感的东西,很多人都在追求“飞起来的快感”。商业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连猪都能吹起来。”


看看这些年,确实有不少所谓的“风口”,也真吹起来不少“肥猪”,可现在再看,还剩多少猪在飞?古人常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只有龙在风口上,才能一跃飞天,给人间带来光明、吉祥。要是一头猪飞起来,哪怕飞得再高,也会像猪八戒那样摔回人间,弄不好还会砸伤不少良民。


这世界要走出困境,有句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与世界格格不入,我与你息息相通。”孔子也有类似的话:“君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流动的边界上,一定要守好自己的边界。


边界对我们太重要了——行为的边界、语言的边界、思想的边界,都要我们认真记取。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真诚地向孔子、老子借智慧,才能突破困境、找回自我,牢牢握住生命的控制权。


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乾坤两道,背后是阴阳二象赋予的乾坤精神。何谓乾道?《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谓坤道?《坤卦·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与厚德,也正是中国人的天命精神、天命内涵与天命承载。所以孔子才留下“知天命,尽人事”的人生定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天成象为乾,故成乾卦;观地成象为坤,故成坤卦。观天观地的中华文明,本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文明。


所谓“象”,就是人在实践中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图景。乾卦赋予的文明理念是自强不息,坤卦赋予的是厚德载物——华夏文明的乾坤两道,是天地格局承载的规范所得。乾为阳,是显现、是现实、是实践、是生生;坤为阴,是隐藏、是思维、是理念、是承载。


实践在外,思想在内。在文明的显现与实践中,孔子代表的儒家,承的是“自强不息”的刚健之道;老子代表的道家,载的是“厚德载物”的向善之道。老子的“向善”,孔子称其为“厚德”,老子自己则解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地精神,就是寓变化于不变之中。天地变化,即为常道。我们看世界变化的眼光,本就不同:佛家见无常,儒家见生生,道家见自然。


儒家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讲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求君仁民顺、天下太平;道家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讲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求自然而然、无为而为。


孔子与老子,都从“人生在世”的角度,揭出了中国哲学的两条基本路径,也共同给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生命智慧。“兼善”与“独善”的“善善互补”,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孔子思想的精髓,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修身,主中庸之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道法自然”,倡自然之道。


仁,是统治者凭自己的善良施政,会主动帮百姓脱困,行社会福利,护百姓免于灾难与掠夺;


道,是宇宙的发展规律,不随统治者的心意改变,得道的统治者,会依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百姓的意愿定政策。


所以“为学日益”,是积累知识;“为道日损”,是除去知识、主观概念,回归事物本质。


我们生活里的很多概念,都会影响判断——这些观念来自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件东西,在中国、在印度、在美国,看法都不同。所以我们判断事物时,要去掉这些文化、主观意识的影响,回到事情本身。


自然界里的事物,都按宇宙的“道”运行——鲜花与泥土有区别吗?本没什么分别,动物眼里也一样。可人类学了知识后,就觉得鲜花高贵、泥土污浊。其实鲜花与泥土,是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


老子真的反对知识吗?不是,他反对的是伪知。有了伪知,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万事万物就离了自己的“道”,脱离了“道法自然”的轨道。这一点,孔子的看法也一样。


《论语》一万五千多字里,有五百八十多个“不”字;《道德经》五千余字里,也有二百三十多个“不”字。《论语》的“不”,是告诉人别违背礼——正因君子志于道,才要守礼;老子的“不”,是盼人别违背自然——这自然,就是“道”。


老子不愿谈“仁义”,是因为“仁义”的观念一出现,不仁不义、假仁假义就该来了——谁都想当“道德”的代言人。所以《老子》开篇才用心良苦地提醒:“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孔子坚持谈仁义、守礼仪,是因为他觉得现实已是“礼崩乐坏”,正该有人站出来弘道。


古代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的生活离得很近。人只要受教育,首先就是用哲学启蒙。儿童入学,先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本。


就连小时候读的《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本就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从这就能看出,中国人的生活,本就处在一个哲学场景里。


从孔子与老子的天地格局、天地精神、乾坤思维、阴阳思维里,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也塑造了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思维模式。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含蓄表达、以简驭繁、方圆并用、阴阳平衡。


中国人言行里的含蓄表达,有点像中国人爱吃的饺子和西方人爱吃的披萨——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以简驭繁的文化里,我们更注重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维,正是如此。


方圆并用的文化,也能从东西方的吃饭工具里看明白:中国人的筷子是方圆并用,方是规矩,圆是变通,背后也是天地文化的“日用而不知”;西方人更喜欢刀叉,有时吃顿牛排要用上大大小小好几副,这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区别。


阴阳平衡的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总表现得滴水不漏——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生生不息之谓德”。阴阳之辨、大小之辨、无有之辨,总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就像那句有禅意的话:“小人物往往死在大事上,大人物往往死在小事上。”


其实道的本质,就是“阴、阳、合”。在宇宙中,时间为阴,空间为阳,时空合一为合;在人类社会中,农耕文化为阴,科学文化为阳,农耕与科学的合一为合。也就是说,阴阳合一之谓道。发现宇宙中的阴与阳,发现人类社会中的阴与阳,是认识宇宙、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


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常有两个困难:一是语言障碍,二是中国哲学特殊的表达方式。


关于语言障碍,冯友兰先生曾说:“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经典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比起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富于暗示的特点,有些很难通过翻译传其真切内涵。只读译文,就丢了它的暗示,也丢了很多玄妙的东西。


一种翻译,终究只是一种解释——像《老子》《论语》,史上有过很多注本、译本,每个注者、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尽如人意。无论译本多好,都是一种解释,都难近原本的内涵,都比原本贫乏。从这意义上说,读原典,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关于表达方式,刚开始读中国哲学的人,第一个印象大概是:这些言论、文章都很短,好像没什么联系。打开《论语》是这样,打开《道德经》也是这样,每句话都很短。习惯了精密推理、详细论证的我们,要明白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会茫然——这时难免怀疑:这是哲学吗?


照中国文化的传统,研究哲学从不是职业。古时读书人,人人都要学哲学,学哲学的目的,是让人作为“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从这一点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成长背景不一样。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哪个更适合如今的中国?我们常说哲学分两种: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入世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与事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是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很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这话难说是全对,也难说是全错。表面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都或直接或间接谈政治、谈道德。


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从表面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是生命哲学,是入世的。可这只是表面话——其实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样描述中国哲学,才是它的根本特征。中国哲学既是最理想主义的,又是最现实主义的;既实用,又不肤浅。


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在中国哲学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合命题——这是中国哲学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所表现的人格特征,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说的是个人修养,“外王”说的是社会功用。从这意义上说,中国文化都是围着这个展开的。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体制,本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说的霸道,近老子思想;王道,近孔子思想——两者结合,才更适用于中国。有时候,对照着理解老子与孔子,似乎更有意思: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则说“无可而无不可”;孔子推崇“仁、义、礼、智”,老子也把“慈、俭、让、朴”当宝贝。


从某种意义上说,入世的孔子是出世的——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里,早已出神入化;出世的老子也是入世的——若不是心念苍生,他遁迹江湖前,又何必良苦用心留下五千言?


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爱”——人间大爱。孔子的爱,是“仁者爱人”“亲亲孝悌”的可见可感;老子的爱,是无声无息、如天地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大慈大悲。


《论语》提“吾道一以贯之”,《道德经》也有“一以贯之”——而老子的“道”,恰恰也是人道:“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自己这么说,而且把“慈”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和孔子恰恰构成了影响千年的“仁慈”之道。


如今我们仰望星空上的两位智者,“祭如在”的最好方式,该是把他们当真挚的朋友——人生遇困时,或许有两个朋友能帮我们找回完整的自己:一边听孔子说仁,一边听老子讲慈。他们虽志不同,却道相合;虽殊途,却同归。


历史上,几乎每一位古代士人心里,都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发达时是儒家,落寞时就成了道家。苏东坡如此,白居易也如此。用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的话说就是:“儒道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我们这个文明根本的‘此世’性格。”


我们常遇到一个尴尬问题:孔子与老子到底谁的境界高?这尴尬,源于认知不足,始于无知。要知道,认知事理的不同,造就了人性方向的不同;事理、习性、习气,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习惯又改变着我们的性格,性格又决定着我们命运方向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吉凶、善恶、祸福,都由“我”而生。


何谓事理?就是世事情理、人事物情理,要知事、明理。人是生灵,事是事件,物是导向,情是心绪,理是原由——由这五者,习气、习性才开始生发。


何谓习气、习性?就是性情习惯与行为习惯,是遇事后的“惯性与环境”:一是主观的,是反应行为与思维主见;二是客观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代表的儒家,第一切入角度讲人,再讲我,最后讲天;老子代表的道家,第一切入角度讲天,再讲人,最后讲我。所以儒家是本体唯物主义,先讲人的需求,再反求诸己,效法于天(为了治世);道家则讲同一、平衡、和合,先讲天地规律、万物平衡,再带入社会家国中的人,最后才是自己的“私”。


儒家的“唯物”,首先讲人的行为。儒家说的“我”,是反求诸己的“己”,这“己”更多是唯物的自身。儒家讲“人之需”——人之为人,离不开衣食住行利、权财名色欲,更离不开人在社会中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与行为。


而这些行为背后呈现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象”——因为第一切入角度是“人”,所以“事由己造,必由己报”。你不报,影响到的就是客观现实。故《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知止斋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