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表象与金融暗流
北京的秋雨未歇,2025年9月21日,一架专机稳稳降落。美国一个跨党派代表团走下舷梯,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访华。带队的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他的话并不复杂——中美不应隔六七年才进行一次高层对话。这句表态像试探,也像求和。会谈间,李强总理重申“合作需相互尊重”,中方则明确要求美方“拿出实际行动”,把关税壁垒、科技封锁和内政干涉这些老问题真正处理掉。美方的真实诉求并不难猜:希望中国暂停或至少放缓抛售美国国债,稳定市场信心。更早些时候,特朗普已放出话风,称希望访华,并开出条件:停止抛售美债、恢复稀土供应、增加大豆采购、购买500架波音飞机。
握手与拍照背后,是美债市场的针尖与麦芒。
数据回溯与速度变化
与外交姿态相互映照的是冷冰冰的数字。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单月减持257亿美元,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是今年第四次减持,趋势并非偶发。追溯起点在2022年4月——中国美债持仓跌破1万亿美元后,减持步伐持续不断,2022年减持1732亿美元、2023年减持508亿美元、2024年减持573亿美元;进入2025年,1—7月累计净减持额已达537亿美元。金融市场从不迷信巧合,这样的轨迹,必有宏观逻辑支撑。
动因的分叉与制度的牵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的判断直指要害: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财政状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担忧,长债更易遭抛售。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攀至37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这不是抽象的“压力”,而是每天约27亿美元的现金流消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江振龙从政策一致性和信用根源上切入:特朗普对外加税、对内减税并扩大支出,美联储独立性受质疑,美元信用由此受损。在这种背景下,减持美债是理性选择。这两条逻辑,一条落在资金的安全性,一条落在制度的可信度,合在一起构成了“去美元化”的内在驱动力。
相反路径:日本与英国的“接盘”与考量
同一时间轴上,另一组数字让对比更鲜明。日本持有美国国债增至1.147万亿美元,英国升至8581亿美元,稳居海外债主前二位,却呈现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方向。日本的选择,看似简单,实则被结构挤压。对美贸易顺差积累大量美元,美债以高流动性和可抵押性,仍是外汇储备的主力配置——其外汇储备中,美债占比达91.9%。另日本长期维持约1.9%的超低利率,国内资产回报有限,4.5%以上的美债收益率在账面上具备吸引力。政治同盟也在推手之列,美日同盟关系使增持美债成为维系合作的经济纽带;尤其在特朗普要求日元升值20%的压力下,增持美债成为平衡政治与市场的折中。
英国的增持逻辑更贴近“托管枢纽”的现实。伦敦是全球金融托管中心,许多对冲基金与机构投资者通过英国托管账户持有美债,持仓上升部分反映的是全球资金的托管路径,而非英国本土资金的主动选择。脱欧之后经济不确定性增加,4.5%以上的美债收益率相对英债更具吸引力,养老基金等机构因此配置倾斜。还有一层微妙算计:英国2025年面临3340亿英镑到期债务,增持美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美联储释放合作信号,期望换取潜在的流动性支持。
评级与规则:信用的裂痕从哪里开始
要理解纷繁的持仓变化,少不了对“美债与评级”的一段科普。美国国债被视为全球“无风险资产”的锚,背后依靠的是税基广度、制度稳定和美联储的政策可信度。评级下调是对上述支柱的否定性反馈。2025年5月,穆迪罕见将美国信用评级从AAA降为Aa1。评级机构的动作往往滞后,但一旦落锤,就会触发许多机构的被动调整。同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大美丽法案”预计未来十年将使美国赤字增加3.3万亿美元,财政扩张与利率水平相互牵连,市场对长期信用的怀疑被正式写进报表。
黄金与货币的再平衡
当美元信用出现裂痕,各国央行本能地寻找“不依赖他国信用”的储备资产。黄金由此被再次“抬举”。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截至2025年8月末,官方黄金储备增至7402万盎司。东方金诚的王青判断,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以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而言,中国黄金占比目前约7.3%,明显低于全球平均的15%左右,还有扩大空间。世界黄金协会的报告也提供了全球侧证:今年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66吨,处于历史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量连续三年均超过1000吨;在调查中,95%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官方黄金储备将继续增加。
招联金融的董希淼把理由说得更直白: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的储备资产,不受单边制裁影响,能有效对冲美元单一货币风险。对储备管理者而言,黄金的“不会违约”是朴素而强大的逻辑。
人民币河道的改道与扩宽
资产端调整之外,是结算货币的结构变化。2025年,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突破5000亿元,覆盖103个国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额突破120万亿元。更广的背景是去美元化已从讨论走向现实——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7.7%,较25年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指向另一条曲线: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从2020年的1.5%升至2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65%选择人民币结算。连锁反应正在扩散: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加速本币结算,摩根大通、高盛等顶级投行也在重新布局,调整对美债的投资策略,转而关注亚洲新兴市场的收益与增长潜力。
央行与财政:谁在兜底,怎么兜底
美国方面的应对是熟悉的工具箱。为了维持美债市场稳定,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兜底”,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的4.2万亿美元膨胀至2025年的9万亿美元。“左手印钱,右手买债”的操作短期内确能压住利率、稳住价格,但通胀与资产泡沫风险同时积蓄。美国国会在预算案上争吵未休,9月30日是政府拨款的最后时限;一旦没能通过,政府将面临停摆,美债信用评级可能再度下滑。债务雪球的体量也在现实中给出尺度:37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每天利息支出约27亿美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元资产的安全性与久期风险。
分歧、接触与下一步观察点
回到外交现场,亚当·史密斯的到访意味着美国政治层面对金融风险的直观焦虑。美方希望中国放缓抛售的愿望并不难理解,但中方的回应一以贯之:要恢复合作,必须先把关税、科技、内政等关键症结拆掉。多个外交消息来源透露,特朗普最快可能在10月底前后访华,并率领由数十名CEO组成的代表团。这比任何声明都更像是试图“改写剧本”的动作,也必将成为中美金融博弈的下一关键观察点。
不同路径的背面,是相同的算术
把中国的减持、美债的增持、黄金的扩张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放在一个屏幕里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中国选择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降低美元单一风险的组合拳;日本与英国在各自制度约束内做出提升美债持仓的现实选择,或出于收益率与托管功能,或因同盟政治与流动性预期。美国通过量化宽松和外交接触试图稳住市场与关系,这套手段短期有效,却将长期问题向后推移。IMF的估算冷峻而中性:若中美经济完全分离,全球GDP可能缩减7%,损失约7.4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与德国经济总量相加。这意味着任何“硬脱钩”的梦想,都要付出全球共同的代价。
历史眼光与现实温度
“国之交在于信。”信用的维系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规则的一致性、政策的可预期、数据的可自证。当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财政赤字预期继续扩大、政策信号频频反复,全球资金开始寻找第二条河道;当中国在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上同步调整,美元的独大地位便不再牢不可破。眼下的博弈远未结束,但风向已然改变。美元时代正在变得不那么单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现实中慢慢成形。
从长镜头这是一场关于风险与收益、政治与市场、制度与信用的综合竞赛。谁能更好地把握全球金融格局的变迁,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里占据主动。眼前的每一笔减持与增持,每一次访华与对话,都是这场竞赛的标注点。历史的笔记往往写在细处,但方向常常清晰——势有必至,理有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