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从实验室创新到成果落地转化之间的鸿沟?关键在于概念验证突破“最初关卡”、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做好持续赋能。日前,福建省科技厅为落实《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依据相关管理办法,正式组织开展2025年度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评估认定工作,通过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关键链路。据了解,这也是福建首次启动这两大平台评估认定。
此次认定聚焦两大平台的差异化功能定位。其中,概念验证中心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成果转化目标为导向,联结“产学研用金服”,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早期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可行性验证,筛选具备开发价值的“种子成果”,助力吸引社会资本,推动成果产业化;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则聚焦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小试环节和企业技术需求,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小试技术研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等创新支持服务。
据介绍,两大平台的评估认定需满足明确条件。
基本条件方面,两大平台的依托单位原则上为福建独立法人实体或高校二级学院,需具备良好的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稳定运营基础,拥有固定场所、专业团队及独立财务核算机制。依托单位与其他单位联合申报应与联合单位签订联合协议(联合单位最多不超过3家)。
分类条件方面,概念验证中心需满足近一年运营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固定场所不少于200平方米,专职人员不少于5人、专家团队不少于10人,近一年完成验证项目不少于5项;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需满足固定场所不少于300平方米,自有仪器设备及专用软件原值不少于500万元,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研发团队不少于15人,近一年承接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少于5项且技术研发服务收入不少于100万元。
两大平台评估认定的申报工作采取在线方式进行,其依托单位可登录“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及机构管理”系统申报。
据悉,此次认定是福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一步。根据规划,到2026年,福建将省级认定支持10个以上共性技术平台,到2028年认定支持20个以上。同时,实行“汰弱留强”动态管理,每间隔3年考评一次。省科技厅将以后补助方式,对完成评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分别给予最高150万元、100万元奖励;考评优秀者追加奖励,并提供绩效补助。
记者手记
让制度刚性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
福建首次启动概念验证中心与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评估认定,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难题的关键举措,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产业活力具有深远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早期科技成果因缺乏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验证,难以跨越实验室与市场间的“死亡谷”。此次认定明确了概念验证中心的核心功能——联结产学研用金服,从技术、市场、产业多维度筛选“种子成果”,同时依托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为企业提供小试研发、技术解决方案等支持,形成了“验证—转化—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这一设计精准对接了成果方与市场方的需求,既为科研团队降低了成果转化风险,也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低成本、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有效弥合了创新链条的断点。
从制度层面看,认定标准的明确化、动态管理机制的引入以及后补助与绩效奖励的结合,不仅为中心平台建设提供了清晰指引,更通过“汰弱留强”的竞争机制确保了资源使用效率,避免了平台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作为《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地抓手,此次认定将加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助力福建构建从基础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通过制度刚性与市场活力之间的共振,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