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交易的是格局还是泡沫?
创始人
2025-09-26 08:44:39
0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制图

 

人形机器人时代还没有到来,A股的炒作风早已按耐不住。今年以来,上纬新材因人形机器人概念涨幅超过18倍。

 

即便如此,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仍有分歧。一些机器人ETF基金仍在坚守老牌机器人制造企业,而部分机器人ETF基金偏向于配置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新兴企业。

 

例如:截至2025年上半年,华夏中证机器人ETF重仓配置了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大华股份等老牌制造企业;易方达国证机器人ETF重仓配置了双环传动、绿的谐波、鸣志电器、三丰智能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新兴企业。


(左图来源:华夏中证机器人ETF;右图来源:易方达国证机器人ETF)

 

与此同时,朱啸虎等一级市场投资人也并不好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模式。

 

人形机器人,到底是一场泡沫盛宴还是需要再“格局”一下呢?

 

一、卡点

 

成本高、动手能力不强,仍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卡点。

 

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但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当下,不少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预期过高,希望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做家务、照顾老人等等,无法看到机器人正在渐进式迭代。

 

先抛开商业,只谈技术。

 

在2023年的机器人展览上,很多人形机器人还无法行走,靠支架支撑。当时主流的观点,人形机器人都无法行走,就是个摆设。

 

现在人形机器人可以走起来都是基本操作,甚至天工机器人还可以跑完半程马拉松,速度堪比人类。

 

现在,又有一级市场投资者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科技烟花",甚至出现“别被跳舞机器人骗了,这只是资本泡沫”,表面的“进步”都是自动化层面的——无感知、空场尬舞。

 

妙投认为,炫技、舞蹈等表演的传播效应的作用是,吸引资本关注。只有更多的资本入场,才有可能去做研发迭代。

 

从机器人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少人形机器人的控制的确没有完全形成闭环、精度不佳。尤其是机器人没有动手能力,就没法大规模商业化。

 

不过,机器人厂商已经把研发重点放在做感知、手部的运动控制。

 

最近,马斯克在All-In峰会强调:Gen3核心攻关在“手与前臂”,再次凸显“手”的战略地位。特斯拉发布最新金色Optimus视频中,灵巧手向精细化、仿生化迭代。



此外,国内机器人厂商也在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攻关灵巧手,主要包括齿轮/直驱、腱绳、连杆三类方案。比如:智元发布轮式双臂机器人灵犀X2-W,配备三指灵巧手及触觉反馈;美团推出搭载灵巧手的末端配送机器人“小黄蜂”。



据开源证券统计,国内有望呈现“第三方整手企业、头部大厂自研、核心零部件厂商延伸/代工”的格局。

 

一旦灵巧手优化完成,将是机器人走向规模化量产的最后一环。渐进式的技术迭代也是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还需要时间。

 

再回到商业。

 

目前,机器人更多的应用场景有政府、科研机构场景、工业制造与物流仓储场景等。

 

不过,优必选、宇树、智元等机器人厂商获得大额订单,成为验证市场真实需求的关键信号,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逻辑逐渐被证实。

 

2025年7月,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约为1.2亿元(含税),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当前公开的最大单笔招标订单;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2025年9月3日,优必选宣布获得了一份2.5亿元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这是截至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大合同。

 

成本,也是影响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因素。

 

宇树科技于2025年7月发布轻量级人形机器人UnitreeR1,售价降至3.99万元,这个价格用于教学、科研等领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机器人进厂打螺丝而言,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启动规模化量产,当前处于工厂实训优化阶段,目标成本降至12万元以下。

 

此外,为了把价格打下来,很多厂商都积极开始自研核心零部件。例如:广汽GoMate核心部件自研率100%,成本较海外低20%。

 

灵巧手的技术攻关、价格下降虽然已成为趋势,但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的“奇点时刻”,还未来临。

 

妙投认为,不少资金靠“格局”配置人形机器人,不是限于当下,而是看好其未来。

 

二、格局

 

订单、技术趋势只是初步验证人形机器人的逻辑。格局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政策。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各地也纷纷响应,北京设立百亿产业基金,深圳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带”,重庆推动国产替代,优化产业供应链等。

 

在技术攻关方面,北京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对关键零部件研发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贴。这与前面提到的灵巧手的技术攻关直接相关。

 

此外,一些地方还定下机器人企业的估值、营收等目标,给资本市场足够的参考。

 

比如:《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目标到2027年新增10家估值超百亿企业、20家营收超十亿企业,形成1200家产业集群,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计划到2027年实现集群营收超300亿元。

 

在估值方面,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市值为640亿。2025年6月,宇树科技完成规模达7亿元的C+轮融资,估值超120亿元。2025年以来,智元机器人已完成分别由腾讯、京东、LG集团领投的B轮、B+轮融资以及新一轮的战略,估值超150亿元。

 

估值超百亿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被资本市场逐步接受和认可。

 

国内的估值因政策助推已经“明牌”,海外人形机器人融资情况可以看到新的估值锚。

 

9月16日,Figure AI宣布完成C轮融资,由百汇创投领投,英伟达、英特尔创投、LG科技风投等机构跟投,承诺投资资金超10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假设按照Figure AI的估值,去看待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国内人形机器人的估值远没有到泡沫的程度。

 

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半导体、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的早期阶段,泡沫中的“试错成本”往往由资本方来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A股的人形机器人概念仍是以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绿的谐波等供应链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订单、营收还没有放量,很难对业绩进行准确的测算。

 

如果从当下业绩出发,很多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都存在泡沫。从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的业绩预测来看,其业绩未来2年的预测净利润增速仅是20%左右的增长,无法消化现在的估值。

 

因此,妙投不建议单纯从市盈率估值等传统方法,去看待现在人形机器人的上涨,找到更多估值锚更为适配当下的市场。

 

除了“格局”机器人行业趋势,不少资金也在“格局”A股牛市带来新的流动性增加。在牛市中,科技股的弹性往往更大,会被给予更高的估值泡沫。


在这样的预期下,不少资金会继续“格局”人形机器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