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嘉宾介绍】
赖晓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碳中和行动联盟主席,兼任中国环境学会碳交易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受访者供图)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5日,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是上海市碳交易试点的指定交易平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部指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营机构。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受访者供图)
【正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成效显著”。
9月24日,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期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线交易四年来,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健全,配额分配、交易、清缴等环节顺畅运行,已高质量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清缴履约。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超478亿元;碳价也从48元/吨开市逐步上涨,最高超100元/吨,近期在60元/吨左右。“市场活力与推动行业减排的效果均逐步显现,顺利实现预期建设目标”,赖晓明对记者表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赖晓明认为,《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为发挥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了关键保障。
今年年初,全国碳市场启动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赖晓明观察到,三个行业纳入后给碳市场带来多方面积极变化。他对记者表示,扩围核定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上千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年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更多交易对手方带来多元需求,提升市场活跃度、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为碳市场持续活跃筑牢交易基础。
对于当前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赖晓明认为,健全交易体系还需从多方面发力。在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方面,他建议,要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采访实录】
封面新闻:日前,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意见》的出台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赖晓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成效显著:制度体系逐步健全,配额分配、交易、清缴等环节顺畅运行,已高质量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清缴履约。交易方式持续完善,2025年6月30日正式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5年8月底,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超478亿元;碳价也从48元/吨开市逐步上涨,最高超100元/吨,近期在60元/吨左右,市场活力与推动行业减排的效果均逐步显现,顺利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深入推进,市场建设面临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意见》的公开发布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为发挥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了关键保障。
具体来看,《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2027年、2030年分阶段目标,不仅为市场建设发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也为企业主动开展配额管理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长期减排计划提供明确预期。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意见》从主体、产品、交易、监管等维度明确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发展方向,激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丰富市场机制价格发现功能,以实现打造多层次、多样化市场结构的目标。三是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了以中央统筹、上下贯通的监管架构,聚焦企业参与难点,提出优化交易基础设施和服务流程,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参与路径,保障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
总体而言,《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统性部署和要求,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部分,提出了扩大覆盖范围、引入有偿配额分配、丰富交易要素、深化市场机制、健全管理体系等关键要素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序开展提供顶层制度指引和保障。
封面新闻:《意见》提出,要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如何理解这一规定,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对于碳市场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赖晓明:《意见》提出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并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这是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现有配额分配机制。
配额分配制度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础。目前各国碳市场配额分配主要有基于碳排放强度和基于碳排放总量两种方法。我国根据国情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一致。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免费发放碳排放配额。
适时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对碳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能强化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推动企业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管理;另一方面,它可以形成一级市场价格信号,与二级市场协同构建更有效的碳定价体系,进而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未来,将通过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方法、稳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这两方面举措,共同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更好发挥全国碳市场作为双碳工作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
封面新闻:今年,全国碳市场启动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您如何评价三个行业纳入之后给碳市场带来的变化?下一步,在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方面,您有何建议?
赖晓明:今年全国碳市场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这是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的首次扩围。此次扩围是推动碳市场建设迈向更广覆盖、更深影响的关键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活力,为更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动力,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市场化机制支撑。
三个行业纳入后给碳市场带来多方面积极变化:一是实现市场主体与规模显著扩容。扩围核定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上千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年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更多交易对手方带来多元需求,提升市场活跃度、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为碳市场持续活跃筑牢交易基础。二是实现市场整合与统一程度提升。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统一通过全国碳交易系统集中交易,可实现跨行业配额交易,更有利于形成权威透明碳价信号,符合《条例》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三是实现产业链减排协同效应释放。新扩围行业通过价格成本传导,将碳价信号沿供应链传递,带动上下游深挖减排潜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碳排放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根据《意见》相关要求,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同时,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封面新闻:当前,我国碳市场仍存在市场活跃度不足、企业惜售配额等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应该如何推动解决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健全碳市场交易体系?
赖晓明:当前,我国碳市场的碳价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碳价走势既体现了它的市场属性,也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为有效解决配额盈余企业惜售、市场交易不活跃等问题,主管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借鉴国内外碳市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配额结转措施,促使配额盈余企业逐步向市场释放与履约需求大致相当的配额量,以更好平衡市场供需。
未来,逐步推动解决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交易体系还需从多方面发力:一是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二是丰富交易产品。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设计,推动相关业务上线,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三是扩展交易主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推动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四是加强市场交易监管。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操纵市场等行为,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防范履约风险。
五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关于要求相关单位及时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相关信息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