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A股IPO“长跑”。
《投资者网》崔悦晨
近期,港股上市的天津银行(01578.HK)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这也是该行2025年3月完成新一届董事会换届后的首份中期业绩报告。截至报告期末,天津银行资产总额达9656.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实现营业收入88.3亿元,同比增长0.8%;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6%。
在宏观经济复苏承压、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的背景下,天津银行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整体不良率保持稳定。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为1.70%,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达171.29%,较上年末提升2.08个百分点。受市场环境影响,净息差为1.47%,较上年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的8月13日,天津银行更新了A股IPO的最新进展,显示上市辅导已进入第二十八期,辅导机构仍为中银证券与中信证券。从2015年8月在天津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算起,这家银行的A股上市之路已整整走了十年。
资产规模向万亿元迈进
据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天津银行资产总额达9656.75亿元,同比增长4.3%,距离“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业绩方面,天津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3亿元,同比增长0.8%;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6%。
从资产质量来看,天津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70%,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1.29%,较上年末提升2.0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横向对比看,在当前城商行竞争格局中,天津银行的业绩表现呈现"规模领先、盈利承压"的特征,处于行业梯队的中游位置。与同为H股上市的青岛银行横向对比,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半年报显示,天津银行资产总额较青岛银行同期的7200亿元高出约2456亿元,但盈利能力差距却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天津银行实现净利润20.1亿元,而青岛银行同期净利润为22.5亿元,高于天津银行同期盈利水平。这一差距在净息差维度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6月末,天津银行净息差为1.47%(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低于青岛银行的1.60%,反映出资产定价能力的差异。
深入剖析其业务结构,天津银行的盈利承压源于以下挑战:
首先,从资产端来看,上半年天津银行的贷款余额为4710.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较资产增速高2.6个百分点。从具体贷款投向来看,公司贷款为主要增量,其中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79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2.3亿元,增幅6.1%;但个人贷款余额894.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79.0亿元,降幅8.1%,天津银行对此解释称,是因为正在调整互联网贷款资产结构、压降互联网合作贷款规模所致。
其次,盈利结构方面,报告期内天津银行实现利息收入151.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1亿元,同比降幅5.1%;投资收益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3亿元,同比降幅15.5%,反映出该行在资产收益与风险平衡间的艰难取舍。
从“地方银行”到“区域龙头”
天津银行的崛起之路,恰如中国区域性银行从"地方性"向"区域性"发展的缩影。
2000年,作为前身的天津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天津地方金融改革迈出重要一步。2007年,该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更名为天津银行,开启了公司治理现代化进程。2015年10月,天津银行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天津首家上市银行,也是全国首批在港交所上市的城商行之一。
在H股上市的九年时间里,天津银行通过实施"区域深耕+特色业务"双轮驱动战略,逐步实现了从"天津本土银行"向"京津冀区域金融龙头"的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末,天津银行资产规模突破9000亿元,客户贷款余额突破4500亿元,存款规模达5000亿元。
H股上市为天津银行带来了多重红利。在资本补充方面,该行通过发行H股累计募集资金约150亿港元,为业务拓展和风险化解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公司治理层面,港股上市促使该行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完善董事会结构、强化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息披露标准等,这些都为后续A股上市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天津银行在区域金融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同属天津国资控股的渤海银行,截至2024年末资产规模已达约1.8万亿元,接近天津银行的两倍。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反映在区域市场影响力、客户基础和综合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
这使得天津银行在天津地区金融市场的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凸显了其A股IPO的紧迫性。
十年A股IPO长跑
2025年8月13日,天津银行更新了A股IPO的最新进展。公告显示,该行上市辅导已进入第二十八期,辅导机构仍为中银证券与中信证券。根据辅导备案报告,天津银行仍需申请并取得部分外部批复。
事实上早在2015年8月,天津银行就已经在天津证监局完成了IPO辅导备案,至今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作为H股上市银行,天津银行的A股IPO需同时满足中国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港交所的多重审批。
天津银行的IPO困局,本质是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盈利增长与监管合规之间的深层矛盾。要突破这一困局,需完成三个关键阶段:首先补齐监管要求的外部专项批复(如H股转A股的跨境监管协调批复、职工持股计划合规性确认等);其次正式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材料;最后通过证监会注册并完成发行程序。
当前,天津银行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尚未取得外部批复"这一关键节点。该行2025年6月发行的70亿元金融债券,以及拟发行的400亿元资本补充工具,均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最终批复。这种"审批依赖"使得天津银行的上市进程完全受制于外部政策节奏。
此外,A股IPO市场上,自2022年兰州银行成功上市后,A股银行IPO便再无新增案例。顺德农商行、广州银行等多家排队多年的中小银行,或因等待时间过长,或因自身定位调整,已先后主动撤销申请。
与此同时,监管层对银行IPO的审核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要求拟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处置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
从2015年启动上市辅导到2025年进入第二十八期,天津银行的A股IPO之路已走过十个春秋。对于天津银行而言,十年的等待既是一种考验,也伴随着机遇。新班子的战略调整与破局尝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红利,仍是其未来价值重塑的关键,这场历时十年长跑的结局,市场正拭目以待。(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