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张 雯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融合形态和演进趋势而言,高质量城镇化的标准呈现出从“产城”融合到“产城人”融合再到“科产城人”融合的升级规律。“科产城人”融合作为“产城”融合、“产城人”融合的高级版,既涵盖“产”“城”“人”的协同互动,更强调“科”与“产”“城”“人”的协调统一。推进“科产城人”融合的核心方向,在于打造有助于更高水平科技突破、产业持续迭代升级、高端人才纷至沓来的城市创新生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中形成了四种主流路径。
一是以创新链纵向延伸推进“科产城人”融合。此路径旨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载体,吸纳大批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基于学科优势纵深发展创新链,沿着技术轨道创新创业,由市场催生各类规模科技公司,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商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创新链纵向延伸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于以大院大所为驱动中心,筑牢基础研究之根,从科学技术体系源头打造创新链,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聚焦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从0到1”的突破,加速占领新兴产业国际赛道,并以优质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
二是以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推进“科产城人”融合。此路径表现为早期凭借自身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跨国企业入驻办厂,以代工方式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及时识别利润空间缩小与企业外流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转型发展,立足本土产业基因,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初创企业,不断壮大创新源,沿着全球价值链逆向攀升。以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于瞄准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发展定位从生产型向研究型转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内资打造以我为主的产业链。通过注入优质科教资源、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等,带动本地产学研发展,实现外源先进资源转化为内源增长动能,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瓶颈。
三是以形成高密度人才磁场推进“科产城人”融合。此路径旨在通过丰富的科研载体、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切实的人才政策,引育高端人才,强化人才供给。既能吸引大量知名跨国、跨域企业设立研究中心,又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开展基于本土基因的创新创业,从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借助高密度人才磁场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于将全球稀缺的人才资源打造为本土的相对优势,使之成为“引智招研”的持续吸引力。借助科研载体之力与人才政策之利,塑造知识型人口结构,对外释放创新信号,推动本土优质“人”与国际高端“产”深度融合,进而强化城市科技创新功能。
四是以打造创新生态社区推进“科产城人”融合。此路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具备高校、研究机构、科技型企业等研发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配置住宅、学校、购物中心、公园等生活设施,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塑造为集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于一体的产业社区,充分吸纳科技人才,进而吸引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入驻,驱动科技型企业孵化,最终形成产学研居娱一体式创新生态社区。通过打造创新生态社区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于以便捷舒适的环境提升人才引力,以开放共享的空间强化知识网络。通过挖掘科技人才的偏好来配置完备的服务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非正式交流天地。通过配置更多元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让生活在此的人才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