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9月24号特讯!川普突然通告全球:正式实施征收欧盟汽车15%关税,引爆国际舆论场
创始人
2025-09-25 12:08:43
0

9 月 24 号(华盛顿时间),美国政府发了联邦公告,正式落地了 7 月底跟欧盟谈好的框架协议:从 8 月 1 号开始,对欧盟来的汽车和零部件统一收 15% 的关税,同时给部分药品、飞机及零部件之类的免了税,或者降了税。这事儿看着挺微妙 —— 之前更高的汽车关税是降下来到 15% 了,但 “统一门槛” 也把原本免税或者低税的细项都拉到了同一个水平,企业得重新算账本。说是缓和吧,也在加压;给市场定了调,可美国手里还攥着谈判的筹码。问题就来了:这笔看着像 “止血” 的交易,真能解决跨大西洋的结构性摩擦吗?

一、关税 “统一价”,到底冲着啥来?

从节奏上看,这就是 “先落地、再算账” 的路子:7 月 27 号两边刚公布框架,9 月 24 号美国就正式登记入册了,而且条款还得从 8 月 1 号开始算,给企业留的合规准备时间几乎被压到没了。

对欧洲车企来说,最确定的是税率终于明了,最不确定的是利润要变少了。德系车的股价在消息出来前后跟着波动,挺情绪化的;行业里也有人提醒,15% 虽然比之前 27.5% 的 “高压线” 低,但车企本来就费钱、库存周转又慢,价格想传下去没那么容易,销量和利润之间会出现 “剪刀差”—— 就是一个涨一个跌,或者一个涨得慢一个跌得快。更头疼的是,美元走势和供应链重新调整搅在一起,企业经营反而更复杂了。

而且统一税率不是孤立的,还绑着个豁免清单。公告里说,普通药物和它的原材料、飞机及零部件、还有些战略原料,要么免关税,要么收低税。表面看是 “这些产业离不开”,其实是给航空航天、医疗、高端制造留了条 “关税绿色通道”,别伤到美国自己的关键产业链。这事儿也放了个谈判信号:能谈,但得按我的清单来;能让步,但得换战略利益。

二、欧盟说的 “最优结果”,真的没代价?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这是 “最佳结果”,其实有点 “以退为进” 的现实考量。之前美国还威胁要全面涨到 30%,现在 15%,看着像是 “及时止损” 了;而且飞机、药品这些 “生命线” 能豁免,相当于把冲击都集中到汽车上 —— 这个领域疼归疼,但不至于致命。

对欧盟内部的政治来说,这份方案既能在议会通过,也能跟产业界说得过去。但这不是没代价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产业链本来就跨国家布局得深,税率统一后,这些跨国车企要在美国本地生产的压力更大了,原本计划投到电动车产能和软件研发上的钱,肯定得先挪去搞 “避税操作”。

从贸易规模来看,2024 年美欧的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额差不多 1.68 万亿欧元,两边都是对方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统一关税会改变其中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和流向,反过来又会改变大西洋两边的利润分配。对欧盟来说,这更像一场 “用空间换时间” 的大调整:让汽车扛压力,换关键行业有缓冲;用能源、军工合作的承诺,换短期稳定和市场的确定性。但问题是,能换多少时间,就看欧洲能不能赶紧在新能源、软件定义汽车、资本市场这几块补上短板。

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还因为这笔交易碰了 “规则” 的敏感点:关税被当武器用不是第一次了,但用 “统一税率” 把这事变成制度、变成常态,显得多边规则更没力气了。

市场短期内松了口气,但从长期看,规则体系却有点 “发抖”—— 想靠钻监管空子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产业政策的博弈却越来越激烈,这就是欧盟所谓 “最优结果” 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三、美国的小算盘:不止贸易,还有地缘

在美国看来,这是一笔既顾着政治说法、又盯着产业政策的 “综合账”。汽车是最显眼的消费品,也最容易把产业转移过来:把汽车关税定在 15%,既能跟选民说 “我在保护你们的工作”,又能逼着外资赶紧在美国建厂,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和长期税收。

更关键的是,豁免清单避开了美国自己的短板,保证航空航天、制药、还有些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不会被自己的关税伤到 —— 这种 “精准打击” 式的税目设置,比 “一刀切” 要老辣多了。

而且美国政府没把宝只押在欧洲身上。他们的贸易代表跟东盟沟通时也说了,接下来还会关税和协议一起用,这说明美国在搞一场范围更大的关税重构试验:对不同的贸易伙伴定不同的 “基础税率”,对关键产业搞不一样的豁免,再加上美国本土的补贴和采购政策,凑成一个 “关税 + 产业政策 + 改写供应链” 的三角模式。

对企业来说,合规的成本肯定要涨;对消费者来说,物价可能会阶段性波动,但有些地方的就业和投资或许能受益。短期来看,欧洲车在美国的售价有上涨压力,但不是所有车都涨:高端品牌可能会通过调整配置、搞金融方案来消化一部分关税,中端车更可能赶紧 “北美本地生产” 来抵消关税影响。

长期来看,更该关注的是技术会不会跟着走:投资被 “拉” 到美国后,研发中心会不会也迁过去?如果研发还在欧洲,生产却在北美,那大西洋两边的知识产权、数据流动规则,就会变成下一轮博弈的重点。

接下来几个月的判断

我对接下来几个月的判断有三点:

第一,企业会 “本地生产 + 关税筹划” 一起搞。欧洲车企会加快在美国建厂的节奏,同时靠平台化、模块化来压成本,这会改变供应商的生态 —— 以前的合作模式可能得跟着变。

第二,欧盟会在钢铝、绿色补贴、碳边境这些事上要更多好处。金属关税和配额制的谈判估计会重新启动,两边会在 “绿色、安全、产业” 这三条线上同时谈,不会只盯着汽车这一件事。

第三,金融市场会阶段性更认 “看得见的确定性”。也就是那些已经在北美有产能、有渠道的企业,估值会给得更高 —— 毕竟政策变动下,“已经落地” 的优势比 “未来可能” 更值钱。

最后:矛盾真能化解吗?

这笔交易能化解跨大西洋的结构性矛盾吗?答案是只能化解一部分。这就像给高压锅松了点阀门,蒸汽跑了些,但底下的火还没灭。

只要 “统一税率” 背后的产业政策逻辑没变 —— 美国想靠关税拉投资、护本土产业,欧盟想靠让步换时间补短板 —— 那规则层面的矛盾就不会没。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更实际的应对办法不是幻想回到零关税时代,而是把 “关税因素” 放进长期规划里:生产尽量靠近市场,研发尽量靠近人才,风险控制尽量跟上政策变化。至少现在来看,这才是跨大西洋贸易的新规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