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商内卷”到“育商竞合”: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始人
2025-09-25 01:51:31
0

当年,合肥市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政府平台公司直接出资,成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与企业共担风险。“我们如何一起把这件事做成,填补国家的产业空白。”

这种“合伙人”心态,彻底改变了政企关系。政府不再是坐在谈判桌对面的甲方,而是与企业坐在同一边,思考如何解决技术、资金、产业链配套等核心问题。

从“招商内卷”到“育商竞合”: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 | 刘雨菲

导 语

当东西部数个省份的招商规划上出现近乎相同的“商业航天产业园”效果图时,一种深刻的忧虑悄然浮现。这种“一哄而上”的背后,是招商内卷化导致的资源畸配。安徽合肥的崛起路径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局的重要思路:中国的区域竞争必须告别“招商内卷”的旧剧本。然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被招商的客体——尤其是像商业航天这样的新兴产业——自身是否做好了迎接这场变革的准备?

安徽合肥,这个低调的江淮之城,以其反直觉的崛起路径,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启示。

01

盛宴与隐忧:

一张令人忧虑的产业地图

审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存在一个触目惊心的“合成谬误”:每个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作出的“理性”决策——追逐国家战略明确、政绩显示度高的热门产业——叠加起来,却导致了普遍性的产业同质化与资源空转。有限的顶尖人才、资本和市场需求,被数量繁多相似的园区所稀释。“我们就像在参加一场没有赢家的‘竞拍会’”,一位产业经济学家评价道,“大家拼命争夺那几个有限的头部企业,用尽地价、税收等优惠手段,但最终,大部分园区都无法形成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土地资源被浪费在‘钢筋水泥’上,而非培育创新的‘土壤’。”

这场“招商内卷”的高昂代价,并不仅仅是几个项目的失败,更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错失了为那些真正具备“隐形冠军”潜质的企业培育独特生态位的历史机遇。

02

“合肥悖论”:

最“呆”的方法成就最“硬”的成功

当众多城市沉迷于用豪华PPT和优惠礼包“抢夺”成熟企业时,合肥选择了一条看似更笨、更慢的路。正如曾国藩的“打呆仗,结硬寨”,不急于一时,耐心积累自身优势。这条路的成功,源于其对“招商”二字的颠覆性定义。

1

从“招商员”到“产业合伙人”的角色蜕变

合肥的传奇始于一场豪赌——引进京东方。当时,国内液晶面板领域竞争力弱,投资巨大,风险极高。合肥市政府没有简单地提供土地、财政等优惠,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政府平台公司直接出资,成为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与企业共担风险。“我们谈的不是你来我这儿投资能省多少钱,而是我们如何一起把这件事做成,填补国家的产业空白。”一位亲历合肥早期发展的官员回忆道。这种“合伙人”心态,彻底改变了政企关系。政府不再是坐在谈判桌对面的甲方,而是与企业坐在同一边,思考如何解决技术、资金、产业链配套等核心问题。此后,在投资长鑫存储(DRAM内存芯片)和蔚来汽车时,合肥模式进一步成熟:“战略研判—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国资敢于进入风险极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专业的研判能力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在企业成熟后适时退出,将资金投入下一轮创新。完全不同于传统招商补贴“一补了之、过后不问”的甩手模式。

2

深度育商:培育“森林”而非移栽“大树”

合肥的更高明之处,在于其生态思维。引进京东方,不仅仅是引进一个工厂,而是围绕它布局了上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千亿级的显示产业集群。投资蔚来,意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随之而来的是安徽大众、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聚集,以及整个安徽汽车产业的脱胎换骨。“合肥不是在移栽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在精心培育一片完整的森林生态。”一位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干部不无感慨地表示,“一棵大树可能会水土不服,但一片森林能够自我成长繁衍,生命力顽强。”

合肥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地方治理能力的革命。它启示我们,政府需要的是能够共同培育生态的“长期合伙人”,而非仅是来索取资源的“短期租客”。

03

为何“合肥模式”难以复制?

激励与能力的双重束缚

放眼全国,“合肥模式”被广泛讨论,却极少被成功复制。其背后的深层矛盾,是横亘在众多地方政府面前的巨大鸿沟。

1、激励不相容:

短期政绩观与长周期产业培育的矛盾

“合肥的决策周期往往超过一届政府任期,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战略定力。”一位公共政策研究者指出。在以GDP、固定资产投资等短期指标为核心的“政绩锦标赛”下,多数地方政府和决策官员的优先选择是追求“短平快”项目。引进一个现成的制造业项目,立刻能体现在当年的经济数据上;而培育一个新兴产业,可能在任期内只有投入,成果却由后任收获。这种激励机制的短期倾向,系统性地排斥了需要耐心和风险的“育商”模式。

2、能力不匹配:

传统行政体系与现代化产业投资的冲突

“我们的招商同志,最擅长的是解读土地政策和税收优惠,但你要他们去判断一个芯片项目的技术路线、一个生物药企的临床前景,这超出了现有知识结构。”一位中部省份的发改委主任坦言。复制合肥模式,要求地方政府拥有堪比顶级投行的产业研究、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能力。这对传统行政体系的人才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正是这种“激励”与“能力”的双重束缚,让很多地区被困在“浅表招商”的舒适区,虽有学习合肥之心,却无实践合肥之力。

04

破局之路:

“深度育商”的五把新钥匙

破解同质化困局,需要的不是对合肥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其内核的深刻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各地政府及决策层迫切需要掌握“深度育商”的新钥匙。

第一把钥匙:场景驱动

——变“给补贴”为“出考卷”

地方政府最大的优势并非资金,而是其所辖区域内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数字政务、公共交通等)。应设立“场景创新基金”,向社会公开发布“需求清单”,企业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证明价值,政府按效果付费。这能精准筛选出有真实力的“好项目”,是培育本土龙头的绝佳土壤。

第二把钥匙:生态思维

——追求“生态位”而非“全链条”

并非每个城市都要成为“硅谷”或“航天城”。更重要的是基于本地禀赋,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一个拥有港口优势的城市,可以专注发展“智慧物流大数据”;一个农业大省,可以聚焦“农业遥感与精准种植”。“小而美”的深耕细作,远胜于“大而全”的浅尝辄止。

第三把钥匙:资本赋能

——从“土地财政”到“耐心资本”

学习合肥建投,国资运营平台的核心使命不是短期盈利,而是作为“耐心资本”充当产业发展的“战略撬棍”和“稳定器”,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并与企业共同成长。

第四把钥匙:数据决策

——建立“产业大脑”,告别“拍脑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区域“产业大脑”,动态监测全球技术趋势、产业链布局、人才流动,为产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跟风。

第五把钥匙:协同竞合

——从“零和博弈”到“正和游戏”

鼓励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例如,A市引进的龙头企业,其核心供应商落地在B市,产生的税收和GDP可按比例分配。这能从根本上激励地方从“抢企业”转向“合作育生态”,共同把蛋糕做大。

结 语

合肥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可能。其核心精髓在于地方政府通过深刻的角色转型与能力革命,成为产业生态的构建者、创新资本的运营者和长期价值的共创者。从“输血式招商”转向“造血式育商”;从“资源争夺”迈向“生态竞合”。

破解全国性的产业同质化困局,关键在于思考如何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个不可或缺、难以替代的“生态位”,而非盲目追逐每一个看似光鲜的产业风口。

“合肥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点亮了一个新路标——告别同质化竞争的“红海”,驶向基于自身优势、长期主义战略布局的“蓝海”,汇聚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