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的一组数据引发关注:近几月对欧盟出口的稀土磁铁达2582吨,环比增长21%。
要知道,欧盟几乎10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这些稀土正是欧洲车企、航空业生产的“生命线”,大众电动车的电机、空客飞机的发动机,都离不开这一关键材料。
此前因中国加强稀土管控,欧盟企业在曾遭遇7次生产中断,如今稀土供应恢复,欧洲本应珍惜这份合作。
然而仅一个月后,9月19日,欧盟委员会就抛出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明确将12家中企列入黑名单,禁止欧盟企业与之往来。
一边拿着中国的“关键资源”,一边挥起制裁的“大棒”,欧盟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制裁不只是针对中企
若将欧盟制裁中企简单归为“针对中国”,未免低估了其背后的复杂考量。
仔细了解第19轮制裁方案会发现,这更像是欧盟在三重压力下的“妥协产物”,而中企只是其中的一环。
第一重妥协,是对美国的“投名状”。
9月以来,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要求欧盟、七国集团对“购买俄能源的中印加征100%关税”。
有受雇于美国的机构在报告中直接点破,欧盟制裁第三国企业的措施,本质是回应美方诉求。
更直接的证据是,欧盟此次首次将加密货币平台纳入制裁,而此前特朗普曾多次批评“加密货币为俄规避制裁提供通道”,欧盟的这一动作,几乎是对美方诉求的“精准响应”。
第二重妥协,是对自身“对俄强硬”立场的维护。
冯德莱恩在声明中强调“过去三年俄在欧洲的石油收入下降90%”,试图证明对俄制裁的有效性。
为了“彻底翻过这一页”,欧盟不仅禁购俄液化天然气,还将第三国银行纳入交易禁令,哪怕这些银行中,有不少是为欧洲企业提供俄能源结算服务的机构。
这种“宁可自损八百,也要伤俄一千”的做法,本质是为了维系欧盟内部对俄制裁的“统一立场”,毕竟27个成员国中,波兰、立陶宛等国一直主张对俄“加码施压”。
第三重妥协,是对“技术封锁”战略的推进。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透露,本轮制裁还将限制俄获取AI、地理空间数据,“重点管控中、印等国向俄出口的关键资源”。
这背后是欧盟的担忧,若中国持续与俄开展正常贸易,俄罗斯可能通过这些合作获取关键技术,进而削弱欧盟制裁的效果。
但这种逻辑,显然无视了中国“不向冲突双方提供武器”的一贯立场,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中企与俄的合作均属民用领域,符合国际规则。
从对美妥协到内部维稳,再到技术封锁,欧盟的制裁方案层层嵌套,而12家中企不过是这场复杂博弈中的“牺牲品”。
但欧盟似乎忘了,中国并非没有反制的筹码。
不搞“以牙还牙”,但有“底线红线”
面对欧盟的无理制裁,中方的回应始终保持“理性克制”,但这种克制绝非“无底线妥协”。
回顾过往交锋,中方的反制逻辑清晰: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不滥用资源武器,但会坚决捍卫企业权益。
最直接的案例,是7月的“对等反制”。
当时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2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理由是“涉嫌为俄提供结算服务”。
中方随即宣布,将立陶宛两家银行纳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组织、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
后果立竿见影,立陶宛央行数据显示,这两家银行在华业务占其海外营收的40%,禁令实施后,其净利润当月下降62%。
这种“精准对等”的反制,既避免了冲突升级,又明确传递了“中方不会忍气吞声”的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稀土牌”的潜在力量,但中方的使用始终保持“克制”。
数据显示,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欧盟虽然在稀土开采上有一定储备,但要实现工业化提纯,至少需要5年时间。
今年8月欧盟企业的停产潮已证明,一旦稀土供应收紧,欧洲汽车、电子、航空业将首当其冲。
但中方从未将稀土作为“施压工具”,即便在欧盟宣布制裁后,中国商务部仍表示“合规的稀土进口申请会正常审批”。
这种克制,既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也是为中欧合作留有余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会放弃这一筹码,若欧盟持续加码制裁,稀土管控的“灵活性”或将重新调整。
除了稀土和金融反制,中方还有一张“经贸牌”。
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地,欧盟的汽车、猪肉、乳制品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
此前,中方因欧盟对华猪肉检疫标准不合理,暂停了部分西班牙猪肉进口,仅一个月,西班牙猪肉出口额就下降30%,西班牙高层紧急赴欧委会施压,要求“尽快与中国协商解决”。
这一案例证明,中欧经济深度交融,欧盟若执意制裁中企,最终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另外,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欧盟制裁需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巨大,比如匈牙利,其经济高度依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此前多次反对欧盟对华强硬措施,希腊则担忧制裁中企会影响比雷埃夫斯港的合作。
即便在本轮制裁中,欧盟外交官也透露“部分成员国对制裁中企持保留态度”,未来能否通过仍存变数。
这种内部分歧,让欧盟的制裁方案更像是“纸老虎”,看似凶猛,实则难以真正落地。
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答案
从稀土的供需合作,到经贸的相互依存,中欧关系本不应陷入“制裁与反制”的循环。
欧盟若持续将中企当作“博弈工具”,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而中方的理性应对,既是捍卫自身权益,也是在为对话留空间。
对欧盟而言,当务之急是认清“互利共赢”的本质,中国提供的稀土、关键矿产,不是“可有可无的商品”,而是欧洲产业升级的“必需品”。
中企与俄的正常贸易,不是“对俄援助”,而是符合国际规则的商业行为。
若欧盟一味追随美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让自己陷入“资源短缺”与“经济受损”的双重困境。
德国媒体的评论一针见血:“欧盟对中企的制裁,就像在给自己的发动机断油,最终停摆的,只会是自己的经济。”
对中方而言,既要守住“底线”,也要保留“弹性”。
面对制裁,必要的反制是维护权益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要看到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2025年中欧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中国连续7年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气候变化、新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方对稀土管控的克制、对欧盟企业合理需求的尊重,正是为了推动中欧关系回到“对话而非对抗”的轨道。
结语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加剧的当下,中欧关系不该成为“零和博弈”的牺牲品。
若欧盟能放下对抗思维,正视中国的发展与双方的共同利益,就能让稀土继续成为合作的“催化剂”,而非制裁的“导火索”。
若持续一意孤行,中方保留的反制选项,终将让欧盟为自己的决策付出代价。
毕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上一篇:80亿,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