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在上合峰会与阅兵之间的空隙,中、俄、蒙三国元首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晤。
官方稿件里有这样一条:
深化互利合作。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积极推动联通三国的跨境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丰富合作内涵;把“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扩大本币结算规模;把“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密切三国毗邻省州往来,加强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与中方相对含蓄的表述不同,俄新社和塔斯社在9月2日当天报道称:俄罗斯和中国已签署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每年经蒙古国向中国运输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俄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CEO米勒表示:
“根据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国三国领导人发表的公开声明,今天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和过境蒙古国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将成为全球天然气行业规模最大、资本最密集的项目,供气价格低于俄气目前向欧洲客户收取的费用。”
普通备忘录其实就是意向书,没有任何强制力。
至于此处提到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我们可以粗略理解为,这是一份框架性合同,规定了合作的基本原则、范围和机制,但没有落实到交易细节,具体订单再通过单独的补充协议来执行。
国际天然气贸易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液化天然气运输,即把天然气冷却压缩,装入LNG船的低温绝热罐里,从而能够跟石油一样进行自由交易。
另一种是管道天然气运输,通过修建跨国输气管道,用高压驱动、以气体形式直接输送至目的地。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简单来说,前者比较灵活,愿意买谁的就买谁的,愿意买多少就买多少,但价格相对偏高,毕竟多了“液化→运输→再气化”三个昂贵的环节。
后者一次性投入巨大,不过摊薄后单价往往较低——比LNG便宜30%左右,适用于长期合同、近邻国家和地缘政治联盟之间,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如“北溪2号”)。
以中国2024年天然气进口为例,其总量达到1.3169亿吨,其中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为7665万吨,管道气进口量为5504万吨,这主要得益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全面贯通。
中国目前拥有三条跨境天然气管道:
1.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
中亚天然气管道设计年最大输气能力为600亿立方米,实际年输气量在400亿至550亿立方米范围。
天然气经霍尔果斯口岸入境后,并入西气东输管网,最终输送至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障5亿多居民的用气。
值得一提的是,中亚输送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是最便宜的,低于俄罗斯,甚至只有LNG进口到岸价格的一半稍多。
因为中亚国家自身消费量有限、亟须出口创汇,可苦于内陆国的地缘劣势,向欧洲输气的通道又被俄罗斯垄断,因此中国就有了巨大的议价权。
放眼望去,中国能够获得且陆地毗邻的大宗能源方向只有两个:其一是俄罗斯,其二是中亚,两者互为竞争与备份关系,所以早期莫斯科不愿意中亚与中国走得太近。
2.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
如下图所示,最右侧的蓝色箭头为“西伯利亚力量1号”,在黑龙江黑河接入中国输气管道,向南可直达上海。
202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已增至380亿立方米。
中俄围绕这条天然气管道的合同谈判磨了十几年,期间俄方立场强硬,坚持要求以向欧洲供气的价格对华供气。
在双方最接近签署合同的1999年,俄方开价18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价165美元/千立方米,后因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飙升,谈判不了了之。
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在遭受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普京才予以部分让步,具体条款不详,一般认为在中亚输华天然气价格和俄罗斯输欧天然气价格之间。
俄罗斯天然气输送的三个方向,经蒙古直接入境中国的即尚待建设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经东北入境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已经投入运营。
3. 中缅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是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缅甸的原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全长793公里,起点为皎漂港,经云南瑞丽入境。
作为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由天然气和原油管道两部分组成,石油管道终点为昆明,天然气则继续南下抵达广西南宁。
这样一来对西南地区供气的LNG船无需绕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只需在缅甸印度洋沿岸港口卸货即可。
中缅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作为过境条件,缅甸每年可在其境内截留不超过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俄罗斯向欧盟出口了约1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到2023年,俄管道天然气在欧盟能源进口总额中的份额已从2021年的41%大幅下降至8%左右,几乎被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取代。
能源产业是普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支柱,在这种背景下,俄方不得不寻找新的“大客户”。
环顾世界,所谓的大客户无外乎美国、中国和欧盟三家,俄罗斯既然已经得罪了俩,目光也就只能盯在中国身上,于是便有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
根据俄新社消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将从西西伯利亚气田经蒙古国向中国输送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期限为30年,基本能够弥补“北溪-2”管道留下的空缺。
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俄方几乎每次高层会晤都会提及该项目。
为了尽快摆平管道过境的蒙古国,2024年9月,普京甚至亲自动身前往乌兰巴托与蒙方协调立场。
与俄罗斯异常积极的态度相比,中国显得慎重许多,可能有以下几个考量。
1
中国向来追求多元化、平衡的能源进口策略,广泛从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采购天然气。
假如西伯利亚力量1号、2号全面投入使用,再叠加液化天然气,那么俄罗斯将供给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2
由于线路需过境蒙古,两方谈判事实上变成了复杂的三方谈判,据悉,蒙古有意收取高昂建设与过路费,可如果绕道中国东北,路程将被迫延长2000公里以上。
除此之外,蒙古境内的管路由谁负责建设管理,谁(中国or俄罗斯)拥有更大话语权,也是潜在的博弈焦点。
3
与可以灵活交易的液化天然气不同,管道天然气很难转卖,即便合同没有禁止,在技术和经济性上也十分复杂,因此必须事先做好详细的供销规划。
4
尽管俄罗斯提供了低廉的基础天然气价格来激励项目启动,但中国仍需在沙漠和戈壁中建设数百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将该项目连接到主要需求中心——环渤海经济圈。
然而,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拥有密集、成熟、来源多样的天然气管网,且北方城市的“季节性用气”现象比南方城市更明显。
如果环渤海地区的消费量饱和,来自“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天然气将不得不输送到更远的南方去寻找消费者,成本会上升。
5
俄罗斯对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紧迫感本质上是由乌克兰战争催化的,可战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也未必长期保持紧张对抗。
一旦时过境迁,俄方很可能恢复对欧天然气出口,届时其维持对华减价销售的意愿会大幅降低,很难预料发生怎样的事情。
天然气比煤炭、重油等要环保许多,因此深受欧洲人喜爱,不过从长期目标看,它终将被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甚至核聚变取代。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然气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清洁燃料”。
具体到“西伯利亚力量2号”,考虑到当下中国天然气进口一半以上依赖海运LNG,航线受马六甲海峡、南海及地缘局势影响,陆路管道中短期看确实能够减少海上运输依赖,增强能源安全。
当然,等到中国能源技术突破或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那天,海路也好、陆路也罢,都将不再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西伯利亚力量2号”和天然气本身一样,都是中国在过渡时期的一个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