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氪新消费 朱末
平地一声惊雷起,万顷风雨加于身。
昔日人气火爆的家居行业,正走向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今年5月,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被立案调查并留置,这家被誉为“中国家居零售之王”的企业,迅速卷入风暴中心。
仿佛被拉开的序幕,变故接踵而来。7月17日,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从高楼一跃而下,终年53岁,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还在为门店客流下滑发愁。次日,全国百家门店集体闭店,公司宣布资不抵债、停止经营。
7月24日,富森美董事长刘兵遭留置的消息传出;7月27日,家居装饰行业大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鹏留置解除5天后坠亡,成为爆炸性新闻,而他的离去,也留下了一个转型中的上市公司和七千余名员工。
汪林鹏
短短三个月内,曾经叱咤风云的行业大佬接连折戟,行业一片哗然,高压持续弥漫在整个家居行业。
过去20年,家居卖场乘着房地产的东风扶摇直上,家居卖场巨头甚至只需圈下一块地,建起标着“欧洲风情”或“现代极简”的展厅,就能让商户争抢着预定铺位,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家居消费天然具有低频、高客单价的特点,卖场不需要频繁更换租户,只需坐享房地产红利带来的稳定租金。在楼市火爆的年份,新楼盘交付带来更多的装修需求,让卖场出租率也水涨船高。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后,家居卖场立即感受到寒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住宅销售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均出现双位数降幅。
牵一发而动全身,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为1.49万亿元,同比下降3.85%,破产企业大幅增加,达到440家。2025年上半年,已有132家倒闭,平均每1.36天有1家家装企业破产。
谁能想到,过去的“家居黄金商圈”,如今竟集体沦为“鬼市”——商场里只有保洁阿姨推着拖把,偶尔有外卖小哥穿过空荡荡的展厅。
如此大的变局背后,既是行业自身沉疴的集中爆发,也是时代巨轮碾压下的必然。
在家居建材行业,不乏白手起家的财富故事。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之相辅相成的家居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新房拔地而起,当商品房成交量从百万套跃升至千万套,人们对家居装修的需求如井喷般涌现,一个庞大的家居消费市场由此被点燃。
1980年的常州,年仅20岁的车建兴握着借来的600块钱,在自家后院成立了“红星家具”小作坊。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闯敢拼的精神,1988年,车建兴创办了常州红星家具城,即红星美凯龙的雏形。
趁热打铁,车建兴创新性地提出“家居卖场”的模式,将众多品牌聚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家居产品选择有限的年代,红星家具城以其丰富的品类和优质的服务,大获成功。
车建兴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车建兴果断扩张,红星美凯龙的版图不断延伸。从常州到上海,再到全国各大城市,红星美凯龙的卖场一路昂扬。
1998年,来自成都的刘兵、刘云华、刘义三姐弟以木制家具入行,而后涉足家具零售,创立了富森美。2002年,富森美在成都北三环川峡立交附近开设第一家卖场,成为成都最早的大型一站式家居卖场之一,富森美的业态包括“剪裁、家具、软装、设计与施工、基础材料、辅料等”,可以实现家居全产业链的覆盖,满足顾客全屋配齐的产品与服务。
1999年,30岁的汪林朋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当时的居然之家不过是个刚刚起步的国有控股企业,仅有1家门店,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米。
接手后,汪林朋通过首创“先行赔付”模式重塑行业。2001年,当福乐暖气片因质量问题导致上千家庭损失时,汪林朋顶着财务压力,豪掷150万元赔偿消费者,对比其他12家卖场急于撇清责任的做法,“居然之家”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金字招牌,随后“一个月无理由退换”“明码实价”等13项服务承诺相继推出,将粗放的家居市场拽入标准化时代。
在市场的催化下,欧派、月星、喜盈门、欧亚达等头部卖场成功脱颖而出,巨头们以“规模制胜”的逻辑疯狂圈地——千店计划、百亿资本、万平卖场,构成行业狂飙的注脚。
2017年-2020年,红星美凯龙营收从109亿跃升至142亿,年均增幅超10%,2018年A股上市首日,红星美凯龙市值高达580亿,合并港股总市值超800亿;居然之家同期营收从73亿元飙升至90亿元,商户租金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5%,2019年居然之家“借壳”上市后,市值一度站上700亿,汪林朋跻身湖北首富。
躺着就把钱赚了,家居行业的“神话”,无往不利。
然而,没有永远繁荣的市场,时代的快速裂变中,一场“雪崩”已悄然启动。
2020年,官方要求房企控制负债规模的“三条红线”政策出台。所谓“三道红线”,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防范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却也让依赖高负债模式发展的房企陷入了困境。
政策实施后,房企的融资渠道受到严格限制,资金链紧张成为了普遍现象。2021年起,全国住宅竣工面积持续负增长,恒大、碧桂园等房地产大亨接连爆雷,房地产行业急剧恶化。
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遭遇断崖式下跌,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下跌超过24%。售楼处客户排队签约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冷清的卖场中庭,和房地产周期深度绑定的家居卖场老板为了生存,不惜放下身段,到冷清的楼盘里揽客。
如同无源之水,新房交付量的腰斩导致了装修刚需锐减。更致命的是,存量房改造已成为市场主力(22年底主要城市存量房装修占比突破超越新房),这类业主的客单价往往不足新房装修的一般,进一步加剧了营收的下跌。
同年,全国结婚登记数跌破700万对,人口负增长成为现实,家居卖场常年赖以生存的“新婚新房”基础悄然瓦解。
雪上加霜的是,千店一面的商品陈列、大同小异的促销活动、高度重叠的品牌组合,让日益追求个性化和设计感的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来势汹汹的电商伺机而动,试图来家居行业分一杯羹。
一面是贝壳整装夹击,一面是互联网巨头京东入局,传统家居卖场的竞争力日益消弭。空置率飙升、物业费、贷款利息、人员开支等固定成本每一天都令卖场处于失血当中,船大难掉头,潮水般越叠越高的刚性成本,最终导致现金流持续恶化,陷入规模和利润持续下滑的泥淖。
家居卖场头部企业的财报,残酷地记录着衰退轨迹。居然之家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其总营收在130亿元上下波动,而归母净利润却从23.03亿元锐减至7.69亿元,四年间下滑67%。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核心业务,即租赁及加盟管理收入,从2021年的8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55.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62.8%萎缩至42.73%。这意味着,曾经支撑企业利润的“收租”模式已失去增长动力,到2024年底,其资产负债率达57.8%,一年内到期负债43亿元,账面现金仅20多亿元。
红星美凯龙同样身陷囹圄。2021年,公司尚能实现20.47亿元净利润,但到了2023年,亏损扩大至22.16亿元,2024年进一步恶化至29.83亿元。营收从2021年的155.13亿元缩减至2024年的78.21亿元,近乎腰斩。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负债率同比走高达57.4%,总负债达667.16亿元,被迫以63亿元出售红星美凯龙控制权。
更大的劫难,还在继续。
面对颓势,家居卖场们不是没有努力过。
2024年3月,红星美凯龙正式将“3+星生态”确定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汽车、餐饮、社邻服务等新业态,但新业态尚处于培育期,无法有效抵消主业所受到的冲击。
今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裁定《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而随着美凯龙第二大股东红星控股的重整计划进入执行阶段,红星控股持有的美凯龙1.55亿股股票被抵债划转,当前对公司的持股比例已降至20%以下。
居然之家也曾探索多业态形式,试图以“家居生活MALL”重构人货场逻辑。然而,融合餐饮、儿童娱乐、健身、影院等多业态的“家居生活MALL”,更像一个商业综合体。
眼见水花一般,居然之家又将目光转向线上,更名“居然智家”,打造家装家居产业服务平台“洞窝”,将线下家具品牌代理商/经销商、卖场等产业链主体连接,贯穿消费端在线选品、到店体验、到家服务等消费场景。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因为商家入驻意愿问题,逐渐沦为营销噱头,线上线下的割裂感明显。居然之家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降46%,线上平台“洞窝”GMV数据更是被质疑注水,流量进不来,转化做不动,最后成了“自嗨型数字化”。
覆巢之下无完卵。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兴、富森美董事长刘兵先后被留置,继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坠楼后,居然智家创始人汪林朋也跳楼身亡,崩塌之快、后果之重、牵连之广,令人唏嘘。
事实上,人流稀少,模式陈旧,这只是家居卖场衰落的表层因素,更大的内因,在于合规经营爆雷和债务杠杆崩塌。
行业高速扩张期,巨头们普遍利用高杠杆跑马圈地,屡屡触碰合规经营的红线。当监管趋严、合规收紧,曾经的许多擦边交易、股权转让、税金缴纳就成了避不开的暗雷;当市场下行、收入萎缩,巨额利息支出和到期债务瞬间成为无法承受之重。
暗雷危机和债务风险,又如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渠道关闭、资产低价抛售,最终成了压倒一切的致命稻草:当转型成为无解的命题,当所有风险如泰山压顶,再耀眼的创业传奇也终将碾作尘埃。
家居卖场巨头们的困局,并非只是新旧产业交替中的行业阵痛,而是行业盲目扩张、忽视消费行情变化、滞后自身改革转型、无视经营形式风险等所积累问题的总清算。
今天的集体落幕,在昨日的高速扩张中就已埋下伏笔。只是,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大洗牌、大转折、大淘汰,代价实在太过惨烈。
说到底,市场本质是供需关系的平衡,红利期过去后,终要迎来拐点。泡沫吹得再大,也总有戳破、摔落的一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亿邦动力《2025:家居卖场的血色黄昏》
2.璀璨管理集团《十字路口的家居卖场》
3.陶瓷信息汇《家居卖场迎来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