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撒胡
编辑|撒胡
近日,西贝餐厅一夜之间爆火,知名网红罗永浩指责其出售“预制菜”,但创始人贾国龙却坚持否认这一说法,并且主动让大家来参观自己的厨师炒菜。
然而,正是这一公开亮相,让观众发现了更多问题,这么一个知名餐厅炒菜竟使用电磁炉,而且操作台面干干净净,连菜刀都看不到,更让人起疑的是记者的亲自品尝,表情瞬间扭曲。
西贝餐厅真的会是预制菜吗?他们下一步又会怎么做?
西贝被指责“高价预制菜”
事情的开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罗永浩和朋友一行五人,在西贝餐厅消费了六七百元,点上十几道菜,本想饱餐一顿,结果却大失所望,他毫不客气地评价,多数菜品带着一股“隔夜味儿”,盛菜的盘子只是温热,远非刚出锅的滚烫。
更具体的描述是,鱼肉带着腥气,羊排的膻味处理得也不到位,菜量还显得有些小家子气,整桌菜里,也只有小炒牛肉和炖豆腐勉强得到了“尚可”的评价。
这番言论,直指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面对如此尖锐的指控,西贝餐饮集团的创始人坐不住了,他斩钉截铁地回应:百分百保证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这场争论的核心很快就偏离了菜品本身的好坏,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定义权”的拉锯战,到底什么才算是预制菜?西贝和消费者之间,显然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认知鸿沟。
西贝老板试图给出一个非常狭窄的定义,他辩解说,那些在中央工厂里提前腌制好的鱼,并不能被算作预制菜。
这种说法,本质上是想把“预先加工”和“预制成品”这两个概念强行剥离开,为自己的后厨操作争取合法性。
但普通消费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家朴素的认知里,所谓“下馆子”,买的就是那份新鲜出炉的锅气和厨师的即时手艺。
罗永浩描述的“隔夜味”和“温热的盘子”,恰恰触动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在公众看来,任何不是从原材料开始在后厨即时烹饪的菜肴,都和“预制菜”脱不了干系。
网友们的发现,更是让西贝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有人在直播画面中扒出了后厨使用的“儿童餐专用拇指玉米”这类预包装食材。
更致命的证据,是一张西贝旗下食品公司生产的预制椒麻鸡包装照片,上面赫然印着“堂食袋装”四个大字。
这些物证,无一不在印证着西贝高度工业化的供应链模式,而这,恰恰是公众心中最典型的“预制菜”特征。
到处都是穿帮的演技
随着舆论发酵,双方展开了一场堪称非对称的“证据”战争,西贝试图掌控话语权,上演了一出精心编排的“自证清白”大戏,而罗永浩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将法庭搬到民间,发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家来找茬”。
西贝的公关反击组合拳打得相当主动,他们先是在多家门店高调推出所谓的“老罗菜单”,邀请顾客亲自品尝,复现当时的场景。
紧接着,又大方地“开放后厨”,让媒体和顾客进来参观,并承诺只要对菜品味道不满意,随时可以退款,这一系列操作,无非是想展示自己的坦荡与自信。
高潮部分,是西贝组织大量员工在网络上集体发布“现炒包菜”的视频,然而,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表演”却漏洞百出,反而引来了更多的质疑,网友们发现,视频里员工们使用的竟然是电磁炉,而非专业餐厅后厨应有的大功率炉灶。
更奇怪的是,整个操作台面干干净净,看不到油盐酱醋这些最基本的调味品,甚至有人指出,后厨里连一把菜刀的影子都见不着,这强烈暗示所有食材都已经是预先处理好的,这场“舞台式”的自证,最终成了一场大型的穿帮现场。
另一边,罗永浩的策略则显得“野路子”十足,他直接悬赏十万元,向西贝的现任或前任员工征集内部证据,试图撬动一场“吹哨人”运动,这个举动,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感和监督热情。
当“中国蓝新闻”的记者进入西贝后厨进行实地探访直播时,无数双眼睛正透过屏幕,扮演着“草根侦探”的角色。
网友们很快就发现了疑点:一份大盘鸡拌面,从制作到出锅,全程仅耗时约五分钟,而且镜头里压根没看到厨师放盐,西贝精心准备的官方宣传,就这样被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全民围观的找茬游戏。
记者的微表情
这场风波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或许就定格在那位探访记者的脸上,当他试吃那份速成的大盘鸡拌面时,脸上流露出的“一言难尽”的表情,远比任何长篇大论的报道都更具冲击力,他没有做出任何评价,只是默默地将剩下的食物打包带走。
这个无声的镜头,道出了消费者最真实的感受,公众最终信赖的,不是企业华丽的声明,而是自己舌尖上的判断和眼睛里的观察。
当后厨里听不见炒勺与铁锅碰撞的鏗锵声,闻不到食材在高温下迸发出的焦香,那种被网友戏称为“加热厂”的感觉,便足以摧毁一切信任。
说到底,预制菜本身并没有原罪,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型连锁餐饮为了保证出品的标准化和效率,采用中央厨房或预制菜品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公众真正愤怒的,并非预制菜的存在,而是被剥夺的知情权。
当消费者支付了不菲的价格,他们默认购买的服务中,包含了厨师的现场劳动价值,如果餐厅使用了预制菜,却对此绝口不提,甚至矢口否认,这就构成了一种欺骗,大家感觉自己花着现炒的钱,吃到的却是高价的“料理包”,这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才是信任崩塌的根源。
结语
最初,因为罗永浩过往的一些言行,部分网友还表示“站不下他那边”,但随着事件发展,舆论的天平逐渐倾斜,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名人与企业之间的纠纷,而是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罗永浩在事件中呼吁,应该尽快推进关于预制菜的立法,这无疑点明了问题的核心。信任一旦破碎,想要重建,就必须依赖于清晰透明的规则。
当餐厅被要求明确标注哪些菜品是预制菜,将选择权真正交还给消费者时,这场关于“锅气”的争论才能真正平息。
说到底,对于一家餐厅而言,诚实,或许远比所谓的“现炒”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