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胡艳明
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的崛起不仅反映了银行自身治理和转型能力,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民营经济活力、优质企业集群、创新生态体系,为银行业务增长、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新格局有望持续强化“强者恒强”的趋势。
2025年上半年,头部城商行迎来大洗牌。
截至2025年6月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大幅增长21.16%,至4.79万亿元,超越北京银行的4.75万亿元,成为城商行中新的“一哥”。
2022年,江苏银行就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上超越北京银行;如今,其总资产规模也实现反超,从而在三大核心财务维度上全面领先。至此,城商行龙头宝座易主。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在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上全面超过上海银行,以3.47万亿的资产总额晋升为上市城商行规模第三名。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的崛起不仅反映了银行自身治理和转型能力,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民营经济活力、优质企业集群、创新生态体系,为银行业务增长、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新格局有望持续强化“强者恒强”的趋势。
城商行的新晋“规模之王”
2025年上半年,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12.53%,达到4.75万亿元。但这一增速仍不及江苏银行21.16%的涨幅,使其让出城商行总资产规模“头把交椅”。
江苏银行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保持了较快的资产增速。2020年末至2024年末5年间,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3.21%、12.02%、13.80%、14.20%、16.12%;总规模由2.34万亿元扩大至3.95万亿元。
早在2022年,江苏银行的资产规模便已超越上海银行,跃升至上市城商行第二位,并持续缩小与北京银行的差距。
不仅如此,2022年,江苏银行的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也已超越北京银行,分别为705.70亿元和253.86亿元;同期,北京银行实现营收662.76亿元,归母净利润247.6亿元。
截至2023年一季报,江苏银行总资产首次突破3万亿元,以3.1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保持上市城农商行第二的位置。
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或许是支撑江苏银行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贷款业务,尤其是对公贷款方面,2025年上半年末,江苏银行贷款及垫款余额较2024年末增长16.38%,其中对公贷款增速达到23.30%。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对记者表示,江苏银行与北京银行在公司治理、战略引领、地域优势、数字化进程、业务创新以及科创金融方面势均力敌。江苏银行得以超越,主要得益于这几点:其一,江苏银行确定了“对公发力”的策略,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形成了更为良好的互动;其二,江苏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更有效;其三,相较于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源的密集程度,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给了江苏银行更多的业务机遇。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的营业收入为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归母净利润为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同期,北京银行的营业收入为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为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
在业务高速扩张的同时,江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面临一定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其资本充足率为12.3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49%,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63、0.65、0.63个百分点。
宁波银行跻身“三甲”
除了颇受关注的“规模一哥”更迭,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也在资产总额、营收、净利润等多项核心指标上全面超越上海银行,坐稳第三名。
截至2025年6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达34703.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04%;同期,上海银行总资产为32937.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这标志着宁波银行总资产规模首次超过上海银行。
短短几年间,上海银行的规模已先后被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超越,从“第二名”滑落至“第四名”。
除资产规模外,宁波银行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的增长也高于上海银行。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归母净利润为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同期,上海银行的营业收入为273.44亿元,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为132.31亿元,同比增长2.02%。
从营收来看,宁波银行已领先上海银行近百亿元,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2025年上半年,上市城商行营收前五位分别为:江苏银行448.64亿元、宁波银行371.60亿元、北京银行362.18亿元、南京银行284.80亿元、上海银行273.44亿元。
对于宁波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过上海银行,杨海平指出,宁波银行和上海银行主要的观察点在于:其一,宁波银行的公司治理效能总体更优;其二,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策略贯彻坚决,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其三,宁波银行与上海银行同处于长三角地区,但上海地区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更密集,竞争强度更大。
江苏银行与宁波银行的“规模反超”并非偶然。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二者的亮眼表现主要归因于这几方面:一是与其地区的长三角地区有所关联,该地区民营经济活跃,拥有各类丰富的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制造业升级的机会,由此衍生出规模化的金融需求。二是与对公业务成为重要引擎关联。近年来,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在对公领域进行发力,贷款规模迎来较好增长。三是资产质量表现较优,两家银行的不良率与同行业相比均保持在低位,能够为盈利提供充足空间,此外,拨备覆盖率指标也展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强化“强者恒强”
尽管头部城商行格局出现变化,从规模维度看,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上海银行的资产规模均超过3万亿,稳居“第一梯队”。
除上述四家外,与江苏银行同处一个省份的南京银行也保持了稳健增长,2025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实现营收284.80亿元,同比增长8.64%;归母净利润126.19亿元,同比增长8.84%。其总资产为29014.38亿元,同比增长16.86%,接近3万亿元,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五。
除南京银行外,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和长沙银行的总资产也均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2.24万亿元、1.37万亿元、1.25万亿元。
在此之下,重庆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和郑州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均在7000亿以上;西安银行、兰州银行和厦门银行尚未突破7000亿元,分别为5390.99亿元、5097.42亿元和4340.01亿元。
“格局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动能强劲、息差与资产质量优势、管理能力和创新驱动、背后的经济结构转型有关。”曾刚告诉记者。
首先,区域经济动能强劲。曾刚分析称,江苏、宁波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全国领先。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2024年GDP稳居全国第二,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配套齐全。这为银行提供了多元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机会,不仅有大量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还有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需求。相比之下,北京、上海虽为一线城市,但以总部经济、央企为主,传统对公业务的增长空间有限,资产负债扩张受到一定制约。
其次,从息差与资产质量角度来看,曾刚表示,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依托本地活跃的中小企业,有更高的净息差和信贷扩张空间。民营经济更活跃,信贷需求更加旺盛,提升了银行盈利能力。而北京、上海城商行面临息差压缩和大客户利率议价能力强的难题,盈利增长乏力。
再次,在管理能力和创新驱动方面,曾刚指出,宁波银行、江苏银行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零售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持续投入,并未过度追求激进扩张,而是重视业务结构和风险控制。这种“精细化稳健发展”模式,使得其净利润、资产质量表现优异,抵御了经济波动的影响。
最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曾刚表示,长三角城市群的民营经济和创新活力,决定了本地银行拥有优质客户基础和更多金融产品创新的空间。相比之下,北上广等老牌城市部分被新兴区域赶超,部分原因就是区域产业升级和人口红利更向“年轻”经济体倾斜。
总体来看,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有14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但贵阳银行和厦门银行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贵阳银行营业收入为65.01亿元,同比下降12.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下降7.20%。厦门银行营业收入为26.89亿元,同比减少7.02%;归母净利润为11.58亿元,同比下降4.59%。
曾刚认为,民营经济活力、优质企业集群与创新生态体系,为银行业务增长、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新格局有望持续强化“强者恒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