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在非洲:从贝宁到拉各斯,我花两份钱买了两条命》,评论区有读者留言:“行情就是这样被你们搞坏的。” 这句话,我无言以对——其实,我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触呢?
在非洲待得越久,越能摸到这层扎心的真相:我们中国人走到哪儿都爱“单打独斗”,到了非洲更是把“圈子封闭”玩成了潜规则。
一、梅州老板的吐槽:我们中国人,就爱“互相搞”
刚来拉各斯的时候,我住的第一个酒店是广东梅州的老板开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找那里的人聊天,不论是老板还是服务生,只要能搭上话,我都喜欢跟他们聊,聊到咱们国人来非洲创业这个话题,老板挺无奈的:“我们中国人啊,就喜欢互相搞。开个店恨不能把方圆三公里的同行全挤垮,大家只关起门来做自己的生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圈子之间要互通非常难。你看看印度人和黎巴嫩人,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印度人,真的太团结了。”
他跟我举了个例子:
印度人如果看准了某片区域的房产有潜力,立刻会喊上朋友亲戚,大家一起做配套——你做公寓,我开超市;你搞装修,我做保洁。最后整片区域活了,大家的钱一起赚。
可如果是我们中国人呢?你如果在这里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好的话,隔壁立马就会来几家“兄弟店”。大家一起降价促销,恶心竞争,然后一起没活路。
二、一碗煲仔饭78块,为什么中国人在外面吃个家乡饭这么贵
这种“窝里斗”的惯性,渗透在非洲华人的生意里。我刚到拉各斯时,因为吃不惯那的食物,就去找中餐馆。着实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粤式煲仔饭”,进去里面的老板果然也是咱华人,我跟老板点头打了个招呼,感觉出门在外能看到中国人就是好啊,可看到菜单上的价格我就有点笑不出来,煲仔饭,78元,rmb,青菜,200元rmb。
78块人民币——相当于当地普通人好几天的工资。我盯着菜单上的“腊味双拼”“豉汁排骨”,喉咙突然发紧。老板像是看出我的犹豫,说:“正宗中国味,你吃就知道了!”我出发前查了下当地的物价——拉各斯的快餐,一份炒饭也就2美元(约14块人民币)。
“老板,你这不便宜啊”我有点尴尬,老板说:“不贵啦,这可是‘家乡味’,你在别的地儿吃不到!”,最终我和搭档每人点了一碗煲仔饭。
那碗饭端上来时,我吃着“正宗”煲仔饭,思绪万千。不是因为贵,而是我们同胞在非洲扎根,本该互相托底,却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不会因为“自己人”就少赚一分;我知道他是同胞,同样连讨价还价的底气都没有。
三、非洲的“行情”,从来不是被“搞坏”的
在非洲,这种“窝里斗”的生态,并不少见:
有人发现某片市场好做,立刻拉上老乡“围地盘”,搞小圈子闭环,圈子跟圈子之间经常恶性竞争,价格越卷越低,很少有共赢的格局和思想;可针对咱中国人自己的生意,价格却又高的离谱,但这种生意其实也做不了多大,毕竟,相对本地市场来说,华人能有多少呢,而且大家都知道你卖的贵,价格并没有信息差。
圈子之间即使不构成竞争,也很少合作和分享的,大家互相防备,圈子之间就像隔了堵墙,连基本的消息互通都没有,更别说谈合作了,比如很多工程项目需要大量建材,大家宁可花高价从国内运,也不肯把本地靠谱的供应商的信息分享给同胞;
可奇怪的是,在这里,钱从来不难赚。我之前写的《非洲找业务别瞎跑!住华人酒店,老板们主动给你“塞项目”》,很多人评论我“太天真”。可事实是,在那一周的时间里,我确实接了3个设计项目,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我天真呢,其实我是理解他的。中国人的圈子之所以“封闭”,不是因为冷漠,是因为习惯“自己混”——我们总觉得“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却忘了“彼此搭把手,路才会更宽”。
四、破局的机会,也许就藏在“团结”里?
那段时间,我一度十分消极,当时很想回去,可是又很不甘心。
那天晚上我盯着天花板失眠了。突然想通一个问题:我们总说“非洲市场乱”,但是又不乏“机会”,导致很多人对出海非洲的心理非常矛盾,又想赚这份钱,又非常担心各种“乱”。可真正的乱,从来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互害模式”里。
而印度人的“团结生意经”,恰恰戳中了非洲市场的痛点:这里缺的不是“抢蛋糕”的狠人,是“把蛋糕做大”的聪明人。
搭档的话点醒了我,也许,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机遇,为什么我可以在一周内拿下3个订单,因为我喜欢沟通,我深信破局的力量,我为什么要来非洲考察,不就是因为国内卷,需要有人出来破局么,如果我能做一个链接各方资源,为大家提供优质服务的这个“角色”,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这不就是我的机会么。
这句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
我们决定留下——不做“互相搞”的一员,要做“一起搞”的开头。
现在,我们已经在拉各斯租下两栋楼,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我们规划了后续的“宏伟蓝图”——并不仅仅是酒店、民宿,而是“华人服务站”:我希望可以帮刚到的同胞找靠谱翻译、对接本地供应商、对接政府资源、解读本地政策、甚至组织周末爬山活动——不为别的,就想让大家知道:在非洲,中国人也可以不用“防着彼此”,我们可以互相搭把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写在最后:非洲的“行情”,由我们自己定义
非洲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把蛋糕做大”的勇气; 华人从来不缺智慧,缺的是“互相托底”的温度。
如果我们能在非洲先团结起一小撮人,用真诚证明“中国人也能抱团取暖”,或许有一天,那些说“行情被我们搞坏的”人,会看见另一种可能:
不是我们把行情搞坏了,是我们还没学会,如何一起把行情变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卷王建筑师跑路非洲,作者:卷王建筑师跑路了
下一篇:反向禁酒令来了,五星酒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