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能源市场风起云涌,关于沙特可能放弃石油人民币结算的猜测甚嚣尘上。此前有消息称,截至2025年3月,沙特对华石油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突破40%,这一举措为沙特节省了高达10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这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的当下无疑是个令人瞩目的数字。然而,就在外界热议之际,美国方面却突然松口,同意沙特进行有限度的铀浓缩活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是否又改变了立场。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沙特王储精心设计的\"平衡术\",而中国则成为了他手中最具分量的战略筹码。
沙特王储的\"借力打力\"策略可谓运用得炉火纯青。回顾2023年8月金砖峰会结束后,沙特官员就曾公开表示,若与美国在核能合作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将考虑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当时这一表态被许多人视为外交辞令,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到两年时间,这一设想就变成了现实。2025年5月,美国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作出让步,虽然仍牢牢把控着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但这一妥协已经充分暴露了其被动处境。
美国之所以会作出让步,中国先进的核能技术功不可没。以\"玲龙一号\"为例,这款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认证的模块化小型反应堆,虽然125兆瓦的功率不算惊人,但其设计理念却极具创新性。它采用紧凑型设计,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反应堆的三分之一,建设周期缩短40%,最令人称道的是其革命性的安全设计——通过取消主管道,从根本上杜绝了冷却剂流失事故的风险。这种设计特别适合沙特干旱的沙漠环境,能够有效应对高温和缺水等极端条件。更难得的是,\"玲龙一号\"不仅能发电,还能进行海水淡化和工业供汽,这对水资源匮乏却又急需发展工业的沙特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美国的合作条件显得苛刻许多,不仅严格限制沙特本土铀浓缩活动,还坚持将核合作与石油美元结算捆绑,处处显露出控制意图。
沙特显然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通过采用中国激光分离技术的\"黄饼计划\",沙特成功将铀浓缩效率提升10%,成本降低18%,这一突破性进展使沙特从单纯的核燃料进口国一跃成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在石油贸易方面,沙特与中国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2025年8月,沙特阿美对华原油出口配额飙升至5100万桶,日均165万桶的供应量创下两年多来的新高。这种深度合作源于双方的战略需求: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沙特则需要可靠的长期买家,特别是在西方需求波动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稳定性。
然而,沙特并未将所有筹码都押在中国身上。2025年5月美国在铀浓缩问题上的让步,正是沙特巧妙施压的结果。但沙特王储心知肚明,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石油美元这一核心利益。因此,中国这张\"底牌\"被沙特灵活运用,既向美国展示替代选择,又不至于彻底激怒传统盟友。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让沙特在美中两大国之间游刃有余,利益最大化。
有人或许会质疑:中国为何甘愿充当沙特的\"战略筹码\"?实际上,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024年金砖峰会上,中国用\"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这14个字清晰表明了立场。这看似简单的表述蕴含着深刻的外交智慧: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充当任何国家的棋子,而是致力于建立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
在核能合作领域,2025年4月中沙签署的《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该协议不仅涵盖核安全、核安保等关键领域,更注重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中国毫无保留地帮助沙特建立本土核能体系,包括铀提炼技术、核电站运营管理以及核安全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支持。目前中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超过60台,第四代反应堆技术全球领先,这些硬实力为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沙特能源部长多次公开赞赏中国模块化反应堆的优势,这些评价绝非客套,而是基于实际效益的真实感受。
在金融领域,中沙合作同样创新不断。2025年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沙特交割库的启用,构建了\"石油-人民币-黄金\"的完整闭环体系。这一创新设计完美解决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信用问题:沙特出口石油获得人民币后,可随时在当地将人民币兑换为黄金储存;同样,买家也可用黄金兑换人民币购买石油。这种双向流通机制大大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此外,2024年签署的5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覆盖双边贸易额的10%,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沙特工业大臣明确表示正在研究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预示着人民币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将持续提升。
合作领域还在不断拓展。沙特加入金砖组织后立即启动的\"金砖小镇\"项目颇具代表性,其中中国馆集中展示了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的优质商品。中国还积极帮助中资企业克服在沙特的经营障碍,提供从公司注册、产品认证到清关报关的一站式服务,显著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针对美国所谓\"核扩散\"的指责,中国早有准备。中沙核能合作协议中特别强化了安全保障条款,严格限定核技术只能用于发电、海水淡化等民用领域。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与美国动辄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沙特非石油收入已与石油收入持平,2025年二季度更实现7%的增长,92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也控制在合理范围,这些成就离不开中沙合作带来的经济多元化发展。
沙特王储的\"平衡术\"本质上是多极化时代资源大国追求战略自主的必然选择。他既要维系与传统盟友美国的关系,又要通过与中国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同时借助人民币结算降低金融风险。从实际效果看,这一策略相当成功:美国在铀浓缩问题上的让步,以及人民币结算比例两年翻番的实绩都是明证。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布局。通过技术输出、金融创新和互利合作,中国不仅助力沙特实现经济转型,更在中东地区树立了可靠伙伴的形象。如今海湾国家纷纷效仿沙特探索人民币结算,美元霸权确实面临挑战。
当然,风险依然存在。沙特与美国的核合作谈判仍在继续,美元资产在其外汇储备中仍占主导地位,短期内完全转向人民币并不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沙合作已进入全新阶段,从单纯的能源贸易拓展至核能、基建、金融等全方位合作。这既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全球秩序演变的生动写照。
正如中国强调的\"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至于沙特是否会完全放弃石油美元,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中国已然成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