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专机从北京启程,才刚刚飞越中俄国境线,转瞬间便抵达了远东枢纽海参崴,并迅速降落。
普京亲自坐镇远东,背后藏着什么深不可测的棋局?
这件事得从中国与俄罗斯刚达成的能源合作大单说起,在刚刚过去的俄领导人来看我国80阅兵之后,两国展示了一种独特的默契:不光看得清未来的全球能源版图,更敢为彼此的利益精准发力,其中关键的亮点,就是推动规模空前的天然气输送项目再上新台阶。
在会谈中,中俄双方敲定了两条管线的扩容目标:“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的年最大输气量将从380亿立方米提升到440亿立方米,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年度输气能力从100亿立方米提高到120亿立方米。
全球能源战的版图上,最有“压舱石”分量的那一块儿,已经拉开了更巨大的关卡对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市场之一,与长期以天然气与石油出口立国的俄罗斯,这对邻国的握手,早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商务关系,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深耕合作,这种合作直接切中两国当下的命脉需求。
为什么普京会选在这个时刻现身远东的战略要地海参崴?在外界眼中,注意力都集中在莫斯科和北京的高层互动之际,或许很难一时把远东这片相对安静的边疆纳入考量,然而,对于俄罗斯决策层来说,海参崴在能源合作中的地位,绝对优先级爆表。
这片土地,正是中俄能源管线通往太平洋枢纽的黄金出口,对连接东亚市场具备无与伦比的战略意义!更令人关注的是,普京这一次的急行军,极大可能是为了直接为刚刚签署的大单定调任务分工。
能源输出、管道新建、技术调度、运营监控,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容闪失,而对于俄罗斯经济当前面临的“西向封锁、东向突破”的整体格局来说,单在地图上划下几条输气路线,绝对不是“冠冕堂皇的形式主义”,而是俄罗斯国家机器全面动员的方向盘。
更不要忘了,“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本身早已成为联系中俄两国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绕开西方制裁的“偷偷摸摸地道”,如今逐步走向战略坦途,这些数据变化不是简单的增幅,而是双方彼此默契之下串联起来的“生死线”:俄罗斯要出口,中国要能源。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出能源合作的背书,放到国际舞台上下文里显得更不得了,这不是单纯的生意合同,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中俄联合发出的某种“宣言”,不愿再被欧美市场捏造的规则绑架,而要通过自己的合作形式彻底摆脱对西方的“路径依赖”。
在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俄乌冲突的漫延,目睹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对俄罗斯进行层层封锁,甚至频繁抛出价格上限的经济制裁思路,然而,俄罗斯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调转方向,直接奔向东方。
如今的中俄合作,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捡起被抛弃的市场”,而是直接重新定义了能源的流向,这种状况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风向不由你们定,”而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如此,近五年来,“双碳”目标的推进与能源消费升级的逐步转型让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攀升。
国际天然气市场不稳定价格影响,更加凸显中俄管道合作的必要性,从这种双向需求中,最重要的一点不言而喻:中俄以自建网络的形式强强联合,意味着在全球能源领域原本高度美西方集中的分布格局中,悄然地立起了一根新的平衡杆。
当然,重任已然开始,压力随之而来,普京降落海参崴,显然不是为简单走秀添彩,这不仅仅是“来检查一下”的例行动作,为了确保中俄合作未来五年内真正从纸面协议走到切实落地,俄罗斯需要在远东地区进行一系列包括新管道建设、天然气压缩及储备设施扩容等关键任务。
从勘探到建造到维护,其中每一步都事关俄罗斯经济走向转机的关键所在,中俄这样大体量的合作项目,后续环节如何顺畅的进展也一如既往值得关注,可以想见,技术方面的对接乃至长达数年的推进,最终将影响人们所看到的“每1个亿立方米增长”的大势是否会真的如约到来。
普京专机的转身,不只是停在了燃气投资规模的增长上,而更让人感受到的是一场关系重塑的悄然推进,东方大国之间的纽带,正愈发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