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开新花千亩荒地结富果
南充文旅打造新业态、新场景促消费
六合丝厂的工人正在工作。
游客在凤仪湾湿地坐船游览。
清晨的阳光洒在嘉陵江上,六合丝博园的蒸汽观光小火车鸣响汽笛,载着游客穿梭于百年厂房之间;凤仪湾湿地深处,飞鸟掠过水面,游客乘坐乌篷船穿梭在芦苇荡中。
近年来,南充市以新场景新模式为抓手,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2025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80.13亿元,同比增长1.8%,总量位列全省第三位,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商文旅融合等消费新场景已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9月4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充,调研采访南充文旅如何通过打造新业态、新场景促进消费活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陈彦霏
摄影报道
工业遗产焕新
百年丝厂织就文旅新图景
在南充高坪区,百年六合丝厂正焕发新生机。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规模较大且百年来从未间断生产的丝绸工厂,六合集团被誉为“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森介绍:“我们大力推进‘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理念,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盘活存量闲置资产,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漫步六合丝博园,曾经的六合院、丝二厂俱乐部、生产车间等历史建筑已被分别改造成厂史展陈馆、演出剧场、非遗织染展演基地。
园区打造的大型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丝绸魅力;蒸汽观光小火车沿铁轨缓缓行驶,讲述着这座亚洲最大缫丝厂的往昔辉煌。
2024年,六合丝博园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6亿元,带动5万余人次研学实践。园区提供了12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并通过非遗培训课程,定向培养传承人与专业手工艺者。
展望未来,林森表示:“我们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等要素继续填充文旅业态,构建‘一核三区三联动’的全域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丝绸文化名城。”
生态价值转化
湿地荒滩变身消费热土
从南充市区沿嘉陵江下行,来到川渝交界处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如今这里已依托嘉陵江6000余亩原生态湿地,成为集生态保护、农业科技、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体验目的地。
走进凤仪湾,多元消费场景令人目不暇接。200余亩的番茄水镇融合中法文化与番茄元素,打造了西南首个“微气候”水镇;全气候智能温室番茄智慧谷年产番茄40万斤,年接待研学10万人次;国际飞行营地提供直升机、热气球观光;可爱岛水世界凭借30余项水上项目成为夏日爆款。
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涛说:“我们坚守保护性开发理念,成功探索出‘生态基底+农业特色+科技赋能+文化IP’的消费新场景融合发展模式。”
小型业态主理人也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空间。三点咖啡主理人毛国红说:“凤仪湾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场,我们咖啡店带来的是一种‘微度假’场景的补充和品质生活的态度。”
2024年,凤仪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园区通过全年主题节庆活动破解淡旺季难题,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显著增长。
场景业态创新
强化政策与服务支撑
据了解,南充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以“文化+科技+生态”融合为核心,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的转变,有效激活了文旅消费潜力,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市范围内,新业态布局多点开花。黄金江岸水上运动基地持续升级,嘉陵江大草原、南部县的升钟湖、八尔湖等地的湖畔音乐会、星空露营成为新晋网红打卡项目,深受年轻群体青睐;重要节假日期间,核心景区周边民宿入住率突破92%,过夜游客占比达62%,反映出新业态对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频次的拉动作用显著。
此外,为保障新场景、新业态落地见效,南充强化政策与服务支撑。通过健全“链长制”三级联动机制,出台演艺赛事补贴、文旅企业经营激励等政策,发放350余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激发市场活力;推进阆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朱德故里5A级景区提升等54个省级重点文旅项目,1-6月完成投资22.2亿元,为业态升级夯实基础;承办“百家旅行商进南充”等活动,与60余家旅行商达成203项合作,进一步拓宽客源市场。
通过消费场景创新与制度机制保障,南充市正加速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生态,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南充将持续推动消费场景迭代升级,让城市更有烟火味、消费更有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