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原文标题:《闲话:某些咨询公司的片儿汤文章我读不下去了!》,题图来自:AI生成
过去,我曾是顶级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的忠实读者,时不时会转发几篇行业或管理洞察文章到朋友圈。我喜欢它们,因为这些文章条理分明,观点清晰,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复杂的商业问题,例如“建立领导力的几个重点”、“设计组织结构的几个原则”或“带领企业转型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它们提供了一种确定感,让我觉得掌握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然而,近几年,我渐渐有种感觉,他们有些文章变得“片儿汤化”了。不能说它们的观点是错的,但总觉得浮在表面。读的时候感觉很有道理,但距离实际落地应用却很远。它们更像是一张宏大的地图,上面标注了所有重要地标,却没有提供抵达任何一个地标的具体路径。它们用抽象的词汇描绘着“战略落地”、“组织变革”、“文化驱动”,但当你试图将这些原则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时,往往会发现无从下手。这种虚了吧唧的感觉,让我开始质疑这些文章的真正价值。
随着GenAI的出现,我的质疑达到了顶峰。有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以前在咨询文章中看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或“未来领导力需要哪些特质?”,直接抛给了AI。结果令人震惊。几秒钟之内,AI便生成了一篇旁征博引、面面俱到的长文章。它不仅引用了权威的观点,还结合了最新的行业案例,甚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猛地一看,这篇由AI生成的文章,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论证上,都颇有顶级咨询公司的风范,甚至透着一丝哈佛商业评论的气质。
AI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地生成这类文章,是因为它们的核心内容本身就是可被算法归纳和重组的。那些“几个重点”、“几个原则”和“几个问题”,都是在大量商业案例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炼出的高度概括性的知识。这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其背后是庞大的、可被机器学习的语料库。咨询公司过去之所以能产出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汇集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和分析师的智慧。但当AI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完成同样的工作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我认为,在AI时代,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再是那些可以被总结和归纳的普适性原则或者大道理。而是故事,Story!是那些充满个人实践和真实洞见的文章。它们可能是某个具体项目的失败教训,是某个团队在面对挑战时的独特解法,或是某个商业领袖在决策瞬间的心理活动。这些内容可能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未必能概括出普适的“几条原则”,但它们充满细节、温度和真实性,是AI难以模仿的。
对于CEO做内部动员,大概也是如此,00后对鸡汤已经免疫,90后也听厌了理论,能够启发他们的思想的,也许是更接地气的个人经历和反思。
就连我自己,如果想了解某个领域的宏观全景或基本常识,与AI对话就能又快又好。但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启发和洞见,我会寻找那些拥有真实经历、敢于分享失败和成功的个人/专家,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才有距离物理世界更近的思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
上一篇:在大学里感到自卑是正常的
下一篇:看阅兵明白了耿爽联合国发言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