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题图来自:AI生成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变自卑了,即使在我看来他们都挺优秀的。我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很多()()模式毕业的人进入大学之后,会怀念高中了。因为在()()模式之下,人只有成绩差一个自卑的理由,到了大学之后,有很多种自卑的理由。
大学与其说是一个学校,不如说是一个城邦,已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了,必然什么人才都有。在《fate zero》的三王会面里,有人问吉尔伽美什、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这三王谁的咖位最大。
经过网友考证,这仨人不是一个级别的,虽然吉尔伽美什在动漫里是剧组亲儿子,但实际领土面积只相当于一个清华大学。所以在法律部门的划分里,《教育法》是社会法部门,而《高等教育法》属于行政法部门,前者突出的是教书育人这一社会事业,后者则体现上下级行政管理关系,立法者觉得“早该管管了”,所以就放进行政法部门了。
扯远了。在大学里有两类学生,一类是认为自己高考失常的学生“我高考考出了史上最差成绩,于是来和你们当同学了”,但他可能没想到,对面也是这么认为的。一类是认为自己高考超常,校强我弱的学生。隔壁拉哥举了个例子,他认识一个用贫困专项上了清北的学生,从外人的眼光看来,贫困专项降了那么多分,无疑是捡了大漏,但身边强手环伺,他本人心态日常炸裂,快要抑郁了。我虽不理解但尊重,我就是因为去()()上学,才失去了贫困专项,他或许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我。
认为自己失常的人占据多数,但依然可能导向自卑这一结局,他可能军训时大放卫星,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真到要排名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无突出优势,如果用大学的排名反推高考,实际上是超常发挥。之前不起没什么预期还好,要是之前预期过高,破防程度反手就是一个超级加倍。
我在大学里也不好说自不自卑,但确实不如中学阶段自信。中学阶段我一直处于“闭环赢学”的状态。遇到综合素质比我高的,我成绩比你好,此为一赢。遇见成绩比我好的,我自动将其鉴定为综合素质不如我,此为二赢。我有两赢,阁下零赢,此为三赢。闭环赢学无敌于天下,因为中学主要就是在搞学习,“综合素质”这个玩意不可查证,我觉得赢了就是赢了,此为四赢。
到了大学,“闭环赢学”破产了,因为“综合素质”变成了一目了然的东西。大学里成绩这事不是所有人都重视,而且经历过高考的筛选,其实学习能力上碾压校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非你是真考砸了。随着做题这件事重要性的下降,其它被中学应试体制禁锢的优秀品质在大学里被释放出来,比我成绩差的比我有钱,比我穷的比我好看,比我丑的综合素质比我高,综合素质不如我的运气比我好,运气比我差的成绩比我好……
闭环赢学转化为闭环输学,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输点的眼睛,想怎么输就能怎么输。就像买不起房的人还没说什么,但房产价值缩水的人经常透露出一种如丧考妣的悲壮感一样,虽然理性上也知道只要拿到毕业证,这个学上得还是很有价值的,但中学阶段的人上人确实很难克服这种“阶级下滑”感,于是知乎上有了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大学变成了抑郁重灾区”。
虽然我从()()()()出来之后,一直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这也是和我自己比的。我如果喜欢和别人比的话,想输的话都可以输,没什么不能输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了一定人口基数之后,必然有很厉害的人,不要说知名大学,大专里也会有不少混得好的。即使和自己比,也有输点,我能明显感觉到在大学里搞对象相对于中学变难了,也不是说大学一定比中学难,准确地说中学的版本更适合我。
中学是“熟人社会”,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容易互相了解,日久生情。大学的同学关系比较松散,毕了业之后班里的人都认不全是很正常的事。把中学理解成农耕文明、熟人社会,把大学理解成海洋文明、自由市场,后者更适合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
我这种i人老保,不知道从如何0到1建立好感,但中学时互相待久了,本身就有50的感情基础,从50到100对于我来说比较容易,于是我能绕开层层监管收获爱情。在大学放开早恋管制之后,我的情史顺利程度反而不如中学,这倒是挺和刻板印象相反的。避免陷入自卑也比较简单,因为确实没必要和别人比。熟人社会有熟人社会的好,陌生人社会自然也有陌生人社会的好。
“自此音尘各杳然,春山如黛草如烟”,以前我自以为和前女友闹得惊天动地,毕了业之后都没见过。毕业之后,能再见到第二面的同学,已经是关系不错的了,即使关系不错,能见到第二面也未必能见到第三面。
还有更极端的情况,我去找一位高中同学玩,问到现在和哪位老同学还有联系,他说基本都没联系了,因为工作强度不允许有社交。除非你成了知名校友,或者整出了能把学校送上热搜甚至能影响招生的烂活,否则或好或坏都没什么人关注,实在没有必要纠结自己在同学中的相对位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