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富,又带队阳光电源去IPO了
创始人
2025-08-30 17:45:21
0

赴港上市潮。

投资界获悉,阳光电源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坐落于合肥的阳光电源,背后掌舵者曹仁贤,早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辞职创业,一手创立阳光电源,如今是一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在曹仁贤的新能源版图中,还坐拥阳光新能源、阳光氢能两只独角兽。

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扬帆出海的一抹缩影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外贸“新三大件”。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军团正登上全球舞台,用来自中国的科技创新影响世界。

大学老师辞职下海

执掌2000亿

说起曹仁贤,外界并不陌生。

1968年,他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家庭,18岁那年考上合肥工业大学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此后便在合肥扎下根。曹仁贤在合肥工业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研究和教学。

直到1997年,曹仁贤决定辞去“铁饭碗”工作,开始创业之旅。他凑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合肥市租下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成立了阳光电源,正式进军光伏行业。

阳光电源成立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不得不靠一些传统电源产品维持公司经营。直到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成功并网发电,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曹仁贤也在此时力排众议,毅然停掉了UPS不间断电源业务,集中所有资源投入到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品。事后证明,曹仁贤的选择是正确的。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场馆;2009年,阳光电源已占据国内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1年,曹仁贤迎来人生高光时刻阳光电源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最新市值超过2000亿元。《新财富》杂志发布2025年 “500创富榜”,从地区上,曹仁贤蝉联安徽首富。

上市之后,阳光电源开始以光伏逆变器为核心,向新能源电源设备领域的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五大领域全面拓展。

2014年,阳光新能源在合肥市高新区成立,主要从事新能源电站的系统研发、项目开发以及系统解决方案销售业务。去年3月,阳光新能源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投资者铁基新能、富浙富创、工银金投和建信投资,合计增资8.47亿元。这也是其首轮外部融资,投前估值超过190亿元。

此外,曹仁贤还将目光瞄向了氢能。在他看来,“氢能或将成为21世纪除电能以外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于是,阳光电源先是成立了氢能研究小组,后又在2019年成立了氢能事业部。得益于此,阳光氢能在2021年应运而生,同样落户于合肥。

很快,阳光氢能走入投资人的视野。2023年末,阳光氢能宣布完成一笔6.6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跟投方则包括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仁发碳中和、中肃资本、上海临港氢能基金、好买母基金等身影。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人民币。

崛起于合肥

阳光电源交出一份半年报。

财报显示,阳光电源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

阳光电源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增长主要系不断开拓市场,销售规模扩大,收入及成本随之增长所致;实现毛利率34.36%,同比增加1.94%,主要系公司品牌溢价、产品创新、规模效应等影响所致。

这当中,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营收首次超过了光伏逆变器。具体来看,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营收153.2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35.21%;储能系统营收达178.0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40.89%。根据2024年报,两者营收占比分别为37.41%、32.06%。

值得一提的是,阳光电源的海外营收也在大幅攀升。财报披露,上半年其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实现营收253.79亿元,同比增加88.32%,占比58.3%。

需要注意的是,阳光电源也在财报中表示,要警惕应收账款周转风险、毛利率降低风险、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等风险。其中,新能源投资开发是阳光电源唯一出现营收下降的业务。

阳光电源此次赴港IPO的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要加速“出海”。在相关公告中,阳光电源明确表示,是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犹记得去年10月,阳光电源曾宣布赴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计划募资近50亿元。今年5月业绩会上,阳光电源表示,还在积极推进GDR相关工作。

放眼望去,阳光电源只是合肥新能源版图的冰山一角。

如今,合肥市已经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央企造车、新势力造车、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的“全满贯”。今年1-5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46.6万辆,增长21.8%。

凭借于此,合肥也正朝着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大步迈进力争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合肥的光伏和储能产业不容小觑,这同样是合肥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

在这里,囊括了全球光伏10强企业5家、中国储能10强企业4家,坐拥阳光电源、国轩高科、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协鑫集成新能源、大恒能源等一群龙头企业,并以此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家,版图惊人。

中国新能源

开启大航海时代

目之所及,中国新能源军团正集结出海,剑指全球化。

先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全球50%以上的光伏组件、40%的风电整机都产自中国。

同时,新能源企业也掀起了一股“A+H”上市热潮。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5月,宁德时代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距其首次递表仅时隔不到100天。此次IPO发行价为263港元/股,市值1.3万亿港元。

同一月,钧达股份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球首家实现“A+H”的光伏企业;紧随其后,亿纬锂能也在6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晶澳科技、中伟股份、欣旺达、星源材质、南都电源……一众锂电、光伏A股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赴港上市。

在全球化出海的大趋势下,以港股为新起点,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关注,进一步拓展国际品牌知名度,强化海外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几乎成为新能源龙头们的一致选择。

“大家需要一个连接世界的平台,以便于今后的海外业务扩张。”一位投资人曾阐述背后原因,赴港上市潮也是新能源出海大潮的一缕写照。

不止于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渗透率突破40%,占到了全球市场的70.5%。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海外汽车品牌牢牢掌握着话语权;时移世易,如今中国车企不再是拿来主义,而是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供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领跑新能源赛道。

中国一级市场的普遍共识,出海被视为未来长期的系统性新机会。正如一位创投大佬所言,奔赴全球化市场的星辰大海,是一家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该做的事情。

回首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用代表中国当时领先世界的最先进技艺水平的丝绸、茶叶、瓷器,建立了欧亚文明交汇之路。如今,中国能源之于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领跑、掉队到并跑,再到有望再度领跑的曲折历程。

“In China,for world。”属于中国新能源军团的大航海时代,来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