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最新数据,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跨越了6万亿元的台阶,显示出区域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GDP总量的增长上,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在产业协同方面,三地依托各自优势,形成了互补性强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北则在原材料供应和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治理项目,如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也为全国其他区域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更多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相信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南介绍了该区域在过去11年中的显著变化。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重点领域加速协同,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24年,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生产总值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5.2%、5.1%和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超过六成,河北提升最快。2024年,京津冀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4.6%和7.5%。高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和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22.3%。
在协同创新方面,京津冀构建了科技成果共享库和技术产权交易联合发布机制。2024年,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产业协作方面,三地企业流动更加活跃,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其中,北京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机构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3%,现代服务业分支机构占比超过四成。
央企在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300家,相关疏解及配套服务单位近两万人在雄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超过5800家,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超过25%。
朱燕南表示,协同发展也提升了民生福祉。2024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9%、6.5%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1%和8.3%,均快于城镇居民。
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始于2014年,2016年建立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增加了反映协同发展的指标,将指数名称调整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并逐步增强了监测工作的频率,按季度开展区域经济民生等监测分析工作,定期发布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