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有的文化,造就了松弛又焦虑的美国人。
很多人觉得美国人很松弛,确实如此,美国人最喜欢的口头禅就是“我不在乎” 。但同时,他们是全球服用抗抑郁药最多的群体之一。2024年,北美消耗了全球抗抑郁药物的47.9%,大部分是美国人。
无所谓的美国人
老美性格的两面是:无所谓+对自己负责。老美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不在乎”、 “谁在乎” ,他们看起来对一切都无所谓。同时,在美国,几乎所有事情和人际关系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你是一个人+你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的基础上。前者是同类间的基本尊重,不管你多有钱,遇到服务员等,也要有礼貌,“你好,请问你可以帮我拿个XX吗?”大概率不会说,“服务员,拿个XX给我。”后者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需要对自己的决策承担后果。
我在洛杉矶Downtown的Skid Row,看到了很多流落街头的人。根据洛杉矶无家可归者服务管理局(LAHSA)2024年统计,洛杉矶市区无家可归者(homeless)约为4.5万人。但这个数据可能更高,因为很多人无法被统计。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第一个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不去找父母和朋友?”这背后其实是美国独特文化导致的。
大多数老美都没啥志向,胸无大志(注:中性词)。他们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俄乌战争等国际变化,甚至不关心美国在发生啥,只关心自己,很多人一辈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吃喝玩乐,享受生活,过完一生。他们的语言体系里,几乎不会宏观叙事。比如大众绝对不会说“我代表加州人民”之类的,一个美国人只能也只想代表他自己。
(伊利湖边的美国人,南七道摄)
我们的打猎向导TJ,就是典型代表,他好像对一切都无所谓,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川普,不参与投票,不喜欢旅行,不想了解世界乃至美国其他地方。他买了一个占地24亩的大院子,养了4个孩子,他唯一喜欢的就是买中国商品,因为便宜。但是他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
但无所谓,并不是代表着冷漠。
我们一路遇到的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很友好。老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有趣。大部分美国人,不管是户外,还是超市购物,都会很热情的打招呼。去便利店买瓶水,收银员也会问你,“今天过得好吗?”“希望你有美好的一天。”
在公园超市电梯里,遇到的陌生人都会打招呼,甚至聊天,我在洛杉矶酒店等电梯时,遇到了两个去迪斯尼游玩的女大学生,她们很开心的和我分享今天的经历,尽管我们之前不认识,之后也不会遇到了。
自驾路上,去一个乡下的小苍蝇饭馆吃饭,一些正在用餐的老头老太们,也会主动打招呼。我们进入俄亥俄州的枪店时,店员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没有买枪的资质,也不会有任何消费。依然很愉快的拿出店里最贵的一批枪支,包括手枪、冲锋枪等,逐一介绍,让我们随意拍摄。
美国是一个汽车国家,3.41亿人,有3亿登记的车辆,是全球人均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开了4000多公里,极少遇到按喇叭的情况。超车道使用完毕后,都会马上回到行车道。整体很守规矩。
友好但难成好友
但如果你要是以为老美很好接近,容易成为好朋友,那就错了。他们从小崇尚个人主义,边界感过强。有句话叫“Americas are friendly,but not friends。”美国人大多很友好,但很难成为深度朋友。
老美们讲究的是自主独立,不要麻烦别人。我在马来西亚大汉山原始森林里徒步,每人背着70斤的物资,倾盆大雨,天气闷热,道路泥泞。我们徒步蹚水渡河,水淹到我们膝盖,我和其他男人,提出帮同行的三位美国姑娘分担,被拒绝,她们觉得这是个人的事,应该自己完成。
(没有围栏的国王峡谷,南七道摄)
在加州红杉公园的山顶上,狭窄的登山道,很多地方没有护栏,只有一块小牌子提醒注意安全,很容易滑下万丈深渊,但是你是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所以,一旦跌下去,就自己和保险公司认倒霉,景区是不负责的。
因为是个人主义,哪怕是父母,也不能过度干涉孩子的事情,选择读书、选择职业和婚姻等个人事务,当然不排除部分利益交换的类型。绝大部分家庭,老人也不会与年轻人住在一起,这样极大的降低了家庭的损耗和摩擦的成本,不需要为家庭琐事和相处,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各自过各自的,甚至因为迁徙和搬家,家人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见面,看起来有点冷漠,但这种边界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所以,老美并不是传说中的那种亲情冷漠的群体。
个人主义下的群体孤独
过度的个人主义,容易物极必反,很多人可能走向虚无主义。精神处于一个涣散状态。美国文化强调“独立”“自己负责”,很多人成年后就离开原生家庭,家庭纽带相对松散。朋友之间也保持一定的界限,减少依赖。有少数特别强悍又有才华的人,会做出可能改变世界的事,比如乔布斯。
在东亚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里,人们主要是通过亲密关系、家族支持来缓冲压力。在美国,精神抑郁,大多选择看心理医生和吃药,这些都是很私人的话题,因为注重边界感,不会随时和身边的人提。
居住在加州的Yama(化名)来自中国,她的白人老公,是一个企业家,每次遇到心理上的困扰,从不会告诉她,而是直接去求助心理医生,她很困惑,“他干嘛不对我说,然后把钱给我。”
在南部居住的Chrisi 说,“美国人相信专业人士解决专业问题,很多时候给身边人说了,他们也解决不了,最后还是找到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美国看心理医生很贵,在南部州,一个小时需要 600~700 美元,保险报销之后,也需要支付 100~200 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途径,一是治疗,二是疏导:一是政府保险公司,鼓励大家去看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二是教会,进行疏导。教会在这中间,起到了极大的稳定和疏导作用。我和信教的朋友交流过,这会让他们有坐标感,有个心理的锚,不会让个人漂浮不定,不会感觉被抛弃了。同时会有各种社群进行互助。当然,这也没法100%解决问题,甚至有很多牧师,也需要去看医生,吃药。
美国文化强调“你可以成为任何人”,但背后也意味着“如果你没成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抑郁。孤独感更强烈。
(辛辛那提街头喝酒的男人,南七道摄)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Dimension 的报告,北美在 2024 年占据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的 47.9%,大部分是美国人消费了。美国是精神类安定药物最大消费国,一个国家3. 41亿人,消耗了全球40%多的药品。美国成年人中约有23%,也就是约四分之一 ,在过去两年曾被诊断出焦虑、抑郁或情绪困扰, 在全球11 个高收入国家中,这是最高的比例。美国有 600 万儿童,在服用抗抑郁药。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数据,2022~2024 年,美国每一年因为枪击造成的死亡人数,约 4.5 万人,其中他杀约 1.7 万,自杀为2.8 万。
但美国民众不会觉得心理类精神类疾病是污名化的,某人去看了心理医生,大家觉得习以为常,大家都是凡人,都会被情绪困扰。医生与教会,都很重要。因为商业利益,制药公司也会在互联网广播里等各种渠道,积极推广抗抑郁药和ADHD药物(如百忧解、Adderall),但必须说明副作用。由于患者希望“快速见效”,医生也会优先直接开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
一般人都觉得老美很松弛,没有物质欲望,其实美国人挺着急的,“我要的,现在就要。”所以他们喜欢即时消费,立刻分期付款买各种东西,我甚至遇到过贷款旅游的美国人。他们崇尚及时行乐,延时满足?绝对不可以。在止疼和心理治疗方面,他们也要马上见效,吃药效果最快。最后有些人药物严重上瘾,终生不能摆脱。
作为精通中美文化的人, Chris 对此有一个绝妙的观察:美国人对于身体的认知,是分具体部位的,哪不舒服就治疗哪。你头疼,马上吃头疼药。而中国是把身体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你头疼,可能是头部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要综合治疗。
但这种物质+精神类药物的即时满足,会出现一些负面效果。老美喜欢提前消费,一旦失业,就没有收入,没法还债,你也不能随便麻烦别人。失去房子,最后走向精神崩溃,染上不良习惯,流落街头。
之后很难翻盘。因为美国找工作,必须要正式地址,一个流浪汉,是不能也没法直接找工作的。必须要找相关机构,体检培训之后,慢慢的重新适应,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然后再进入职场,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也许根本不可能翻盘,直到走向死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
下一篇:全国首个!福州高新区企业,丫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