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19日,王毅在新德里会见莫迪,双方就双边关系及边界问题达成共识。
会面中,莫迪明确表示,印中是伙伴而非对手,应加强交流、拓展合作。王毅则指出,双方已就重启各领域对话机制、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达成一致,在边界问题上也形成新共识,包括开展常态化管控、维护边境安宁、妥处敏感点位及启动划界谈判。双方均认同,要坚持伙伴定位,稳妥管控分歧,避免边界争议影响两国关系大局。访问期间,王毅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坦诚交换意见并达成10点共识。多瓦尔还宣布,莫迪即将赴华出席上合组织峰会。
然而,会谈的余温尚未散去,印度便迅速转向美国释放善意。8月18日晚间,印度宣布暂停征收11%的棉花进口关税,有效期至9月30日。这一临时措施被外界解读为回应美国在农业关税上的关切,既能让美国棉农受益,也为印度本土服装行业缓解压力。
印度此举的背后,是其对美贸易面临的巨大压力。美国是印度服装出口最大市场,但从本月晚些时候起,印度服装出口美国将面临近60%的关税。更严峻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额外关税,原因是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这导致美国对印度商品的进口关税总额从之前的0%至5%,翻倍至50%。要知道,在特朗普4月提高关税前,印度部分纺织品的关税税率就在9%至13%之间。高额关税已让印度出口商遭遇订单取消的困境,在与孟加拉国、越南等国的竞争中渐失优势。
印度本寄望于美印双边贸易协定谈判能缓解关税压力,但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原定于8月25日至29日访问新德里的计划已取消,谈判被迫推迟,印度商品免于8月27日起被额外加征25%关税的希望也化为泡影。
面对这样的局面,印度向美国递出橄榄枝,却未能换来预期回应。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俄罗斯石油在印度总采购量中占比已达42%,而俄乌冲突前这一比例不足1%,这种“印度式套利”不可接受,且与中国有本质区别。
印度对此或许感到委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为追求“政治正确”主动切割对俄能源依赖,美欧当时默许甚至鼓励印度转运石油,称其为全球秩序提供稳定性。如今印度却因这一行为遭美国指责,难免觉得不公。
从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来看,其对印度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印度在战略上未对美国完全顺从,在经济上也不愿彻底开放市场、满足美国在关税上的要求。对印度而言,完全顺从美国既会牺牲自身战略独立性,也可能因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农业改革难以推进等问题导致经济崩盘,显然无法接受这些条件。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印度在与中国接触的同时,仍试图讨好美国,延续其“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但现实是,美国对印度的示好并不买账,印度的处境愈发不利。
就在印度周旋于中美之间时,中国已悄然走出一步妙棋。王毅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后,随即前往阿富汗,并出席第六次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之后还前往巴基斯坦举行中巴外长战略对话。
这一系列安排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此次及时访问粉碎了“巴铁不再铁”的传言,彰显了对中巴友谊的重视,也为深化双方多领域合作奠定基础。通过参与中阿巴三方会谈,中国能更积极地参与地区事务协调,助力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关系缓和,维护地区稳定,同时向外界展示中国通过多边对话推动地区问题解决的能力,扩大在南亚的影响力。
对印度而言,这也是一种明确信号。中国始终关注南亚整体局势,有能力保障自身及盟友利益。若印度试图借助美国在南亚搞小动作或破坏地区稳定,中国有足够手段维护地区和平。同时,若印度有意改善印巴关系,中国也愿意提供协助。
印度的“左右逢源”正在付出代价。除了美国的强硬态度,俄罗斯也对印度的反复横跳有所不满,悄然收紧了给印度石油的折扣力度,转而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这表明,没有哪个国家会容忍伙伴的摇摆不定,稳定可靠的合作才是长久之计。
莫迪政府的出尔反尔,或许是其外交策略的延续,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这种做法正让印度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境地。而中国的从容布局,不仅巩固了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也为地区稳定注入了确定性。未来,印度若不能认清形势、调整策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空间可能会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