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初我带着爸妈和妹妹去成都玩,本来就是冲着熊猫去的,结果回来发现比熊猫更让我好奇的事儿多了。朋友提前警告我说成都人爱吃兔子,我还不信,杭州除了元宵节吃兔耳朵,平时谁会碰这玩意儿?去了才知道他们真把兔头兔腿当家常菜,有家馆子老板说一个月能卖三千多只兔子,吓得我都不敢点。后来尝了口兔丁,其实不腥,就是比牛肉贵,可能因为太常见了,本地人喝啤酒就着兔肉聊得可欢实。
最让我纳闷的是满街喝茶的人。每天路过小巷子都能看见竹椅小桌,穿睡衣的大爷和西装革履的白领坐一块儿,三块钱一碗茶能泡一下午。问了才知道他们不是不上班,就是喜欢这么晒太阳。成都天气确实舒服,不像杭州夏天闷得喘不过气,冬天也不冷,难怪能天天户外办公。有次中午看见写字楼里冲出来的年轻人,西装外套搭肩上就来喝盖碗茶,喝完转身回公司接着加班,这节奏我真学不来。
还有个历史问题绕了我好久——啥叫“三年成都”?查资料才知道这是两千年前的老黄历。秦朝灭了蜀国后,三年时间在这儿建集市、设郡县,最后才定名“成都”。本地老人说这可能是最早的“基建狂魔”事迹,现在用这句话形容城市发展快,其实人家早玩了几千年了。
我们第一天在熊猫基地笑疯了,小熊猫崽子抱着饲养员大腿要奶喝,跟小孩讨糖吃似的。第二天去武侯祠,刘备和诸葛亮的雕像比电视剧里还威武,旁边锦里的小店卖诸葛连弩当玩具,妹妹非要买一个。第三天爬青城山,道观里和尚道士见人就招呼烧香,香火钱随便给,态度特别松弛。
晚上在九眼桥喝啤酒,那边酒吧街人不少但不吵,灯光亮得跟白天似的。春熙路逛商场发现价格跟杭州差不多,我妈试衣服时直呼“现在连差价都没了”。最意外的是科技馆,娃在里面玩了大半天,啥都能动手摸,成都博物馆的说唱俑雕像笑得我肚子疼,讲解员说那是古代的“段子手”。
在文殊院看见老太太带孙子拜佛,每周都来,旁边大慈寺和尚的袈裟都有补丁,跟旁边金碧辉煌的商场比起来,有种说不出的踏实。金沙遗址的玉器隔着玻璃都能摸出凉意,导游说这些宝贝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比课本图片生动多了。
临走前在宽窄巷子听见有人讲张飞评书,敲醒木的声音特别响亮。巷子里咖啡馆和麻辣烫店挨着开,咖啡香和辣子味居然不打架,成都人就这么把新旧混在一起过日子。回来问同学,他们去成都也问过这三个问题,看来外地人对这儿的疑惑还真集中。
听说三星堆最近又挖出新东西,等攒够钱再带爸妈去一次,这次非得搞懂为啥成都人能活得这么“散”又这么有历史底气。反正我记住了,下次去成都别光顾着吃火锅,得留点胃给兔肉,顺便看看两千年前的“基建狂魔”到底有多厉害。
上一篇:AI加速度下的“美图速度”
下一篇:老人网点门口晕厥 银行紧急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