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跟普京这边打交道,讲究的是在商言商。这不,趁着莫迪不敢买俄罗斯石油,咱们就以折扣价拿下了上千万桶俄油?
路透社不久前引了好几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印度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明显降下来了,这时候中国的炼油厂赶紧出手,这个月已经买了 15 批俄罗斯原油,预计 10 月到 11 月就能交货,每批原油装载量从 70 万桶到 100 万桶不等,加起来妥妥的上千万桶。
说起来啊,印度放慢进口俄油的步子,还间接帮了中国个忙。而中国以优惠价拿下这些俄油,也帮了普京政府一个大忙。
要想弄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得先说说印度为啥放缓进口俄油。
一方面是特朗普给的压力。因为印度一直没能跟美国谈成关税协议,从上月底开始,特朗普政府就拿印度进口俄油说事儿,威胁要对印度加征 “二级关税”。
后来特朗普还真正式宣布了:从 8 月底开始,对印度进口的俄油额外加征 25% 的 “二级关税”。
面对这么横的特朗普,莫迪政府也犯了难,既不想轻易在贸易协议上让步,开放国内的农业市场,又不想被征那 25% 的 “二级关税”。
所以从 7 月底开始,就有不少消息传出来,说印度的国有炼油厂已经暂停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了,就等着莫迪政府下一步怎么说呢。
有位印度国有炼油厂的负责人说,他们厂手里现有的俄油订单最晚到 9 月份供应,之后就得额外进口来补了。
另一方面,价格也是个重要原因。最近俄罗斯给印度的石油折扣收得紧了不少,在这个对成本特别敏感的市场里,印度的炼油厂也不得不考虑调整采购策略了。
印度这边一放慢采购,中国可就抓住机会了。中国炼油厂很快就增加了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特别是乌拉尔和瓦兰杰这两种,原本主要都是卖给印度的原油。
这种快速反应,首先肯定是商业行为 —— 就算两国关系再好,也得先把生意上的事儿捋顺了,在商言商嘛。
这个月初,彭博社引了知情交易员的话,说因为印度进口少了,俄罗斯石油企业正打算把更多原油出口到中国。
对此,一些中国企业挺感兴趣,还把每桶的价格下调了 1 美元。
可别小看这 1 美元的折扣,其实真不少了。打个比方,过去一个月乌拉尔原油在西方港口的价格大概是每桶 65 美元;另外根据俄罗斯驻印度副贸易代表格里瓦的说法,印度进口俄油享受的折扣目前是 5%,按每桶 65 美元算,就是每桶能省 3.25 美元。
要是印度再进一步放慢买俄油的速度,中国企业跟俄罗斯供应方谈判的时候,就有可能争取到更划算的价格,掌握更多议价的主动权,这样既能降低进口成本,又能保证炼油厂的原料供应不断档。
尤其是现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还挺大,提前把优惠的价格和数量定下来,对中国企业来说,真是个挺不错的风险管理办法。
毕竟啊,除了中国和印度,俄罗斯现在也找不着第三个这么大的石油买家了。
在印度放缓进口俄油的时候,中国赶紧出手,这事儿也带着点战略意思。
通过增加采购,中国稳住了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也再一次提醒莫斯科:谁才是关键时刻最靠谱、最稳定的合作伙伴。
反正不会是那种左右摇摆,一门心思就想利益最大化的印度。
当然也得说清楚,中国的采购能力也不是没边儿的。炼油厂的处理能力和储备都有限,就算中国企业多买,也不可能完全顶替印度减少的进口量。
另外,在进口总量没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多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就意味着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会受点影响。
上周不少消息都说,从 8 月份开始,中国炼油厂对沙特原油的需求在下降,有些炼油厂已经减少了沙特 9 月份装船的长期合同原油提货申请。有份报告说,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在价格上 “更有竞争力”。
虽然中国企业接下来可能还会多进口些俄罗斯原油,但就目前来看,规模应该有限,更像是个短期的机会。
一来美印之间也没把谈判的大门彻底关上,一旦莫迪政府同意让步,双方谈成了关税协议,那所谓的 “二级关税” 自然就被特朗普扔到一边了 ——“二级关税” 本质上是给俄罗斯施压的手段,可现在特朗普显然用不上,也不想用这招来对普京施压。
二来中国大型炼油厂用的俄罗斯进口原油,大部分是东西伯利亚地区产的 ESPO 原油,质量比印度进口的乌拉尔和瓦兰杰原油好不少。
说白了,就是因为乌拉尔原油给中国的价格实在便宜,咱们才考虑多买的。
从长远看,中国还是会保持 “能源进口多元化” 的策略,避免因为太依赖单一来源而出现供应风险 —— 过去几年欧洲发生的那些事儿已经说明,太依赖某个国家的能源供应,真不是啥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