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时,现场却没有任何回应。这场表面上针对中国的经济围堵,为何成了美国单方面的独角戏?中国手中的反制牌,或许比华盛顿所预想的要更加尖锐。
美国的关税剧本再次翻开了新的篇章。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再次向欧洲国家发出警告,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对那些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重税,目标直指中国。他还提到,今年6月的G7峰会上,他曾提出对中国加征200%次级关税的建议,但这一提议却在现场引发了尴尬的沉默:德国总理低头整理衣袖,日本代表则神情恍惚地盯着咖啡杯,连英国的官员也罕见地没有附和。贝森特的提议没能得到任何响应,反而让他忍不住公开抱怨起来。 这一幕充分揭示了,即便美国企图拉拢盟友对中国施加压力,欧洲国家也不愿轻易卷入其中。原因很简单:G7的成员国清楚,如果他们与中国彻底撕破脸,最终受害的将是自己。200%的关税远远超出了现实的范畴。即使是在中美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刻,美国对中国的最高关税也不过145%,而中国始终以相应的反制措施让美国付出代价。如果G7成员国盲目跟随美国,不仅无法撼动中国,反而可能断送与全球最大市场的合作机会。 欧盟的遭遇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曾经,他们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结果美国却转身与俄罗斯展开了谈判,欧盟却被晾在了旁边。如今,欧洲正深陷能源危机,如果再与中国关系破裂,无异于自断后路。更令人深思的是,在印度因为购买俄罗斯原油遭遇美国加税后,美国却将目标转向了中国,但却不敢直接对中国采取行动。印度媒体尖锐指出,中国购买的俄罗斯原油数量远远超过印度,但特朗普政府却只敢对印度动手。这种选择性制裁揭示了美国在面对拥有完整反制体系的中国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美国所谓的极限施压,在面对中国时根本无从下手。 既然美国自己都不敢单独与中国开战,却在煽动盟友充当“炮灰”,其用心也就显而易见。今年4月,美国在关税问题上被中国逼得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至今仍不断延长对华关税的暂缓期。在这种背景下,贝森特却鼓励G7国家主动出击,显然是想让盟友为美国承担风险。而更为讽刺的是,美国曾经威胁对印度加征惩罚性关税,但一旦达成贸易协议后立即撤销。这充分说明,所谓的“联合行动”只是美国寻找替罪羊的幌子。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逻辑并不新鲜。从特朗普提出“对等关税”到贝森特威胁加征200%的关税,其核心目的都是通过提高贸易壁垒来压制竞争对手。然而,2025年的全球经济版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7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将中国与全球市场隔绝,实际上是在迫使盟友做出艰难选择:要么放弃14亿中国消费者的市场,要么承受供应链中断的痛苦。 意大利前官员的直言不讳反映了这一现实:“我们难道要为了帮美国保住霸权,把自己的企业送上断头台?”就连特朗普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在贸易上已经战胜了美国。这不仅是客套话,而是基于现实的残酷判断。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特朗普团队始终未能意识到全球格局的变化,他们幻想用2018年的关税策略同时压制中俄,却忽视了中国已经建立起从稀土管制到光伏反制的立体防御体系。 中国的反制措施迅速而有效。一方面,商务部宣布对半导体级氖气等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美国芯片产业的痛处;另一方面,中欧班列的开行量在2025年前五个月同比激增34%,为欧洲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提供了绕过关税的陆路通道。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让美国的盟友陷入了两难:要么遵从华盛顿的关税指令,放弃中国市场并断绝替代供应链;要么阳奉阴违,但又可能面临美国的报复。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小布什当年用“邪恶轴心”论孤立伊朗,最终却促成了中俄伊三国战略联盟;而今天,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正在加速推动去美元化的进程。正如基辛格晚年警告的那样:美国最大的战略失误,便是同时将中俄逼到墙角。当G7峰会上那片尴尬的沉默蔓延到全球范围的不合作运动时,华盛顿需要反思的或许不是中国为何没有屈服,而是美国的霸权工具为何突然失灵。 未来局势可能比预期更加复杂。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两党在“对华强硬”问题上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但G7国家之间的离心力也在同步加大。欧盟正在推进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将中国列为“必要合作伙伴”,而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悄悄放宽了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的审查。如今,最危险的不是中国的反击,而是美国在其盟友心中的经济信誉正在迅速破产。G7的沉默已经明确表达了他们的立场:没有人愿意为美国的霸权买单。不论是科技封锁,还是关税战,美国的遏华战略正逐渐失去市场。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坚定立场和强大的反制能力,让任何企图“卡脖子”的行为都难以得逞。 对于美国而言,如果继续以牺牲盟友为代价推行单边主义,那“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梦想终究会变成一场空想。
下一篇:隐适美把国产巨头时代天使告了